別盲目相信傳媒

分析 03:00 2014/10/10

分享:

分享:

過去個多星期,香港社會的焦點都落在「佔領行動」上,傳媒亦大肆報道,甚至就其既有立場大做文章,有的報道甚為偏頗。在商業利益之下,新聞機構應有的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竟是如斯脆弱。

雖謂互聯網資訊發達,隨時隨地隨手也可得知世界大事。不過,仍有不少市民,是依賴傳統媒體獲得新聞資訊,或是閱讀實體報紙、或是收聽電台、或是觀看免費電視。

這些依賴傳統媒體的受眾,不一定是長者或婦孺,也有可能是日間工作繁忙,要待下班後才有喘息時間讀報或收聽收看新聞的有識之士。

可悲的是,在當下的香港社會,大部分的傳媒已被歸邊,主動或被動地成為政府的喉舌,就某些議題的報道,有意無意間都靠向政府立場,為政府講說話。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那些依賴傳統媒體的受眾,只接收單一信息,未能多角度察看及分析全盤事件,很容易妄下判斷。

這亦是為甚麼有人會相信聽眾在電台哭訴,「佔領行動」令海底隧道「大塞車」、「在隧道內塞咗四個鐘」,令老婆婆趕不及到醫院見親人最後一面,然後被傳媒廣泛報道,圖引起香港憐憫心腸,埋怨示威者佔領街道。及後被查證事件是虛構,卻沒太多傳媒跟進。

傳媒,有着監察為政者的本份,制衡政府的權力。如今香港的傳媒普遍向政府靠攏,監察政府的角色,反而落在仍有良知的的市民及網民身上。傳媒沒有保障公眾,公眾卻為她捍衛第四權。諷刺嗎?

滿腔熱誠的傳媒人新鮮人曾埋怨,努力跑了一單可揭示社會不公的新聞,回到報社向上級滙報,竟因為新聞主角涉及社會權貴要小心處理為由,最終將新聞故事扔進垃圾桶。新鮮人有感,認為上司已「上了位」不願犯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到今次「佔領運動」的年輕人那股幹勁,心生佩服亦感安慰。先不評論今次「佔領運動」成功或失敗,至少香港仍有這班有理想有勇氣的年輕人站出來。傳媒人,你的眼睛應是雪亮的,你會站在年輕人,還是權貴的一方呢?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YK

欄名 : 日光之下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