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簽卡!」

分析 03:00 2015/05/29

分享:

分享:

途經玩具店,留意到一對母子的對話。

小孩:「媽媽,我想要這個。」

媽媽:「昨日才買了玩具車,這個不買了。」

小孩:「媽媽,我不要玩具車了,我要這個。」

媽媽:「媽媽沒有錢,不買了。」

小孩:「媽媽有錢的。」

媽媽:「沒騙你,媽媽真的沒有錢了。」(打開錢包遞給兒子看)

小孩望望媽媽的錢包,隨即搶了過來,然後很努力的從錢包裏狹小的內袋,掏出一張信用卡。

小孩:「媽媽沒有錢,可以簽卡,簽卡不用錢。」

這位媽媽搶回錢包後,罵了孩子幾句,再用九牛二虎之力把他拖離玩具店。孩子放聲大哭,大叫大嚷喊着「媽媽簽卡!媽媽簽卡!」

小孩子扭計買玩具見怪不怪。不過,今次筆者又有多一份感受。單憑外表及說話的語調,估計這孩子才不過3歲多。令人憂慮的是,錯誤的金錢觀念卻在不知不覺間植入他的腦中。

沒有錢 簽卡吧

首先,小孩認為「沒有錢」的解決方法是「簽卡」,只要有卡,便可以買很多東西。成年人如你我,也知道這是極錯的觀念。但我們卻不能怪罪於小孩。小孩子的認知學習是很直接的,他們會知道將硬幣或紙幣給了別人,錢包便會少了錢,甚至會「用盡」,即是「歸零」的概念(這是幼兒成長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然而,電子貨幣對他們來說卻是太抽象了,他們難以理解「卡」內的錢是有限的。

在無紙化的年代,電子交易大行其道。這張「卡」,可以是信用卡、可以是八達通、手機、網購用的電子錢幣等。這下子家長可頭痛了,到底應如何解釋,如何教導,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又或是理財觀呢?

筆者建議,家長們可從以下方法入手:

1. 日常生活多用現鈔

信用卡優惠多,又有簽帳獎賞,不少人就算到超市買幾件東西都會選擇「簽卡」賺取分數。而隨着八達通與銀行合作增加,八達通的自動增值服務亦方便不少消費者「嘟」卡購物。在潛移物化之下,小孩子都跟着模彷成年人,用掛在頸項上的八達通周圍「嘟」「嘟」「嘟」。

家長帶小孩子出外購物時,不妨多以現鈔作交易。這樣,可以讓小孩子看得見,理解「給了錢買東西,自己的錢包便會少了錢」的概念。

2. 為孩子預備錢罌

不妨跟孩子一起製作,或選購錢罌。而錢罌不只一個,建議可有3至4個。錢罌有助建立孩子儲蓄的概念,讓孩子看見自己一點一滴累積起愈來愈多錢幣,也蠻有滿足感的。

至於選擇用3至4個錢罌,是希望讓孩子明白。可以將金錢分配作不同用途,如:一個錢罌用作儲蓄;一個錢罌用作買玩具;一個錢罌用作幫助別人等。此舉亦可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以及人生事物輕重的價值觀。

3.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

絶對要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是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沒有免費午餐的(就如信用卡不是免費的)。讓他知道,爸媽要工作,才會有金錢的回報。若爸媽只待在家裏整天陪着他,便不能賺錢維持生活。

嘗試用獎勵形式,鼓勵孩子做對的行為,做好的事情。如幫忙做家務,便獎勵一個小貼紙。孩子若儲到10個貼紙,便可換取更大的獎勵等。

遇見過不少父母,喜歡便買東西給家裏的小孩。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便不會珍惜,甚至視父母買東西給我是理所當然的。若然有一天不買,便是不愛我,於是便大吵大嚷。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YK

欄名 : 日光之下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