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新浪潮@iM網欄】餐飲未來兩大關鍵詞——教育X科技
香港疫情措施放寬已半年有多,各大餐廳都期望生意能回復到疫情前的盛況,但可惜事與願違,當中更以高級餐飲業受到較多的影響。原因是,一浪接一浪的外遊潮,導致香港人寧願去外地消費。面對疫情後,各商家要如何變陣呢?而更重要的問題是,香港餐飲業經歷這一役,更應該如何走下去呢?
令用餐不只是美食
旗下有10多間餐飲品牌,菜系遍及中日西式的餐飲集團The Food Story總經理Kurt Wong和我提到,面對疫情後,他們嘗試把重點放在與客人的互動性,令一餐飯more than just dining。例如,他們的日式餐廳Sensu會與熊本熊合作,令菜單更具獨特性。他認為,只要做出香港人去旅行都享受不到的體驗,就能夠吸引他們在香港消費。
另外,他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察。疫情後,很多人都較早吃晚飯,所以他們旗下大多餐廳在下午五時半就開始晚市了。而且,他還覺得,現在的食客的節奏比以前更快,更多人希望快點吃完,快點回家。餐廳的菜單也因應顧客的習慣而作出了調整,例如增加了一些簡單易吃的菜式選項,以及提供更快的點餐和送餐服務,以配合顧客希望快速用餐的需求。
所以說,其實我們平常在餐廳吃飯,只在想餐點好吃還是不好吃而已,但其實要經營一間餐廳,要最大化利潤,好吃真的只是必要條件,如何吸引客人流量,留住顧客的口之餘,也留住顧客的心,真的很多細節要兼顧。
疫情事小,人才事大
但疫情這個因素說到底,都是暫時性的,終有一日,疫情的影響會變得非常輕微。但人才短缺這個已困擾香港本地餐飲業多年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嚴重,才是大問題。
年青一代不願投入餐飲業,而在疫情期間很多餐廳被逼裁員,造就了職業斷層,整個業界沒有新血加入。而我所謂的人才短缺,更不僅限於廚房的部份,其實是連同前線待應、餐廳管理等,通通都需要人才。
我覺得,餐飲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其實,不止是法國、美國,其實連瑞士、西班牙都有專營餐飲的學校,以培訓年輕人才。以香港這個美食天堂,更值得有更多如中華廚藝學院的學校,培育更多人少。同時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令社會不要再看輕做餐飲的青年。
餐飲科技不可少
但教育這遠水始終救不了勞動力欠缺這近火,所以有不少餐廳開始進行電子化,例如引入QR code點餐,以減少人力需要。除了節流,現在餐廳也比較能擺脫舊有只依賴公關的思維,開始嘗試自己開源——自己架設網站、經營社交媒體、投網上廣告等,希望以最合適的方式增加客人流量。這都是非常好的開始!
但總體而言,香港餐飲業數碼化的速度還是比較慢。主要還是餐飲業做數碼化的原因還是比較被動,只是遇到問題,就去解決,而不是主動地提升競爭力。
觀乎其他外地經驗,如台灣,當客人在餐廳以Line的支付系統Line Pay支付後,就能自動把顧客加入會員之中,提升re-marketing的效率;又或者,在澳洲,Domino Pizza在店內裝有鏡頭,程式會按影像作分析,監察Pizza的質素,甚至會分析數據,調整出最受觀客歡迎的食物樣態。這些餐飲科技,都是能令餐飲業發展得更好好的技術。
我當然明白,這些都不是一間小型甚至中型的餐廳能做到的研發,但是如果我們相信,香港的餐飲業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話,如何令整個產業做得更好,讓更多美食有條件在這個地方不斷湧現,就需要各方各界的努力了。
作者_ Alexandra(梁翠欣)簡介:
Alexandra(梁翠欣)為資深餐飲公關及社交媒體營銷專家,畢業於浸會大學公關廣告系,自小鍾情餐飲業,曾為多間知名飲食集團及餐廳效力,於2020年創立香港餐飲公關及市場推廣公司Monogic。
Alexandra熱衷分享作為餐飲公關的所見所聞,人物故事和行業趨勢動向,希望藉文字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香港這個美食天堂,推廣本地餐飲文化。
更多跟餐飲新浪潮@ Alexandra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立即訂閱掌握投資創富資訊【 https://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欄名 : 餐飲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