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港產VR醫療平台 設港式茶樓場景 增長者治療主動性
香港醫護人員短缺問題多年來一直未能解決,加上人口老化,本地對認知障礙症護理及中風後康復治療的需求日益增加,令物理治療行業承受更大壓力。本港有醫療科技初創將虛擬實境(VR)、人工智能(AI)等技術,與康復治療結合,打造出一個數碼醫療平台,讓患者可以在家中完成康復治療,減少醫療系統負擔的同時,醫生也可以透過其病患的數據,監察及分析治療成效。
據2021年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截至2020年底,香港共有3,685名註冊物理治療師。以同期香港人口數據747.42萬人計算,每4.9名物理治療師需對一萬人;相比世衛建議的每一萬人口需有約10名物理治療師少。
醫療科技初創MEDtaverses創辦人葉智稀稱,現時已有不少物理治療師會吩咐病人在家中自行進行較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康復練習,以減輕人手負擔。但
病人有沒有做、所做的動作是否正確、手腳的角度郁動得足不足夠,都會影響成效,而這些是物理治療師不會知道的。
遊戲元素+生活記憶 增長者投入感
針對家居療程成效成疑,該企研發出VR療程,病人須在港式茶樓、公園、打麻雀等不同場景中,完成一系列的任務,如斟茶、讀出餐牌的點心名等。其主診醫生則可按病人花了多久完成某動作、語速、發音等數據,了解其情況,繼而調整後續治療;相關數據亦將治療成效可視化,讓病人家屬更容易得知病人康復進度,特別是反映出較輕微的改善。
葉智稀指,加入遊戲元素及與長者生活相關的場景,有助他們更投入療程,增加其參與治療的主動性。療程期間倘「卡關」,亦有由AI聊天機械人臨動的非玩家角色(NPC)會與病人對話及提示其通關要求。
惟她強調,平台是協助治療,而非單純的VR遊戲。因此在任務設計上,團隊也與物理治療和言語治療的專家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確保病人在接受VR治療時所做的動作,與實體治療所做的要求一致。
加強大眾教育 提升虛擬治療接受度
雖然科技融合醫療是大勢所趨,惟要港人接受虛擬治療仍有一定難道。研究團隊坦言,在與非牟利機構合作,讓地區長者試用時發現,部分人只認為「是新科技、好好玩」,但未能理解相關的「遊戲」實屬「治療」。葉智稀期待,可通過教育讓大眾明白
治療不一定是要吃藥、不一定是要看症當下才是治療。
在技術層面,團隊則指,目前市面的生成式AI工具不斷更新,使其的回答方式亦有所不同。惟在治療期間,若NPC因相關的更新,而向病人提供了不恰當的回應,會影響其療效,故需密切關注相關更新。
另稱,物理治療師目前需依賴團隊調整療程內容,該企已計劃建構可自行修改療程內容的系統,惟強調:
物理治療師要清楚知道自己需要設定一個怎樣的療程。
記者:殷凱怡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營商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