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得】物管業吸新世代 盼扭轉刻板印象 發牌+設立守則推動專業化
▲ 物業管理業監管局主席黃江天表示,至今上任約200天,強調將繼續以三大核心價值,繼續帶領業界走向專業化及優質化發展,吸新血入行。
物業管理行業對於城市治理,以至發展綠色智慧城市等方面,逐漸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
過去大眾對該行業存有刻板印象,以為只是看更、清潔、保安等工作,惟物業管理業監管局(PMSA)主席黃江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隨着行業愈趨數碼化,加上大眾對物管服務的要求愈來愈高,以及有了發牌制度,物管已遠超這些傳統範疇,追求專業技能及水準,並需要吸引年輕新血入行。」
他又強調,未來將以3大核心價值:服務優質、行事持正、與時並進,繼續帶領業界走向專業化及優質化發展。
物管業發牌制度下的3年過渡期在上月初完結,黃江天認為業界已順利過渡,並繼續朝着專業化方向發展。截至上月底,PMSA已發出超過1.4萬個物管人牌照,其中69%屬正式牌照,31%屬臨時牌照;同時向超過750間物管公司發出牌照。
透過發牌制度 朝專業化發展
黃江天形容,物管人員與住戶有着「24小時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同的物業使用者對物管服務的需求不一,而且愈來愈多元化。過往大眾可能認為,物管人員僅需要看管會所及設施,但現時單單在健身室,都要懂得如何管理各健身器材及防止住戶受傷。
另以近日遇上的惡劣天氣情況為例,包括在上周四晚突如其來的黑雨,以及9月1日超強颱風蘇拉襲港,掛上十號颶風訊號,前綫物業管理人員角色也非常重要。
同時,各崗位也須提早作好準備,留意颱風、熱帶氣旋、暴雨消息動向之餘,也要了解若打風,在斜坡安全、樹木管理等方面有何法律責任,同時知道該工作崗位需要擁有哪些技能,藉此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
他認為,透過發牌制度、跨界別合作提供與時並進的技能培訓,例如針對高科技方面,使用機械人、物聯網(IoT)等多管齊下打好基礎,行穩致遠,均非常重要,期望令外界對行業改觀,同時向物管從業員及有意投身行業的人士提供更清晰的職業路徑。
【人才荒】ChatGPT暫難取代人力 企業宜內外配合 吸IT專才
目前物業管理人牌照共分為兩級,並需持有指定學歷要求(見下表),非從事管理監督工作的打工仔則毋須持牌。然而,從事管理監督工作的打工仔有不少都是「紅褲仔出身」。
黃江天表示,即使是紅褲仔出身、在行業已有資深經驗的打工仔,早前評估狀況後也有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法,助適應發牌制度,包括夥拍本港大學向其提供指定認可課程。在就讀課程期間,紅褲仔出身的打工仔可先領取臨時牌,在畢業後再轉為正式牌照。
年輕人如有意投身物管業,可修讀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在發牌制度下,認可的指定物業管理或同等學歷課程,畢業後可藉此專業階梯入行,從物業管理主任起步,然後逐步晉升為中、高級物業管理人員。
訂專業守則 冀減服務爭拗投訴
早前PMSA已制定18份專業守則,並緊貼時事,分別就處理棚架及吊船、樹木管理、食水設施管理等工作制定。他坦言:
此舉不僅是為了履行法定職責,還期望提供服務標準,增加業界工作規範的透明度,以及提高公眾對行業的認識,從而減低不少物業管理服務的爭拗和投訴。
此外,在數碼轉型浪潮下,亦須留意可以訂立哪些新守則,與時並進提升物管服務的專業水平,藉此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例如近月以來,有見網絡騙案愈趨嚴重且手法層出不窮,監管局與商業罪案調查科合辦課程,讓物管人知道如何幫助住客、銀髮族防止被騙,「需要多加注意有沒有陌生人出入;以及當有銀髮族突然神情緊張,身邊又有兩個陌生人陪同等情況。」
另隨着愈來愈多物業管理公司引入自動心臟除顫器(AED),也需要與消防處合作,提供AED機使用教學。



上任遇第5波疫情 靠經驗定策略
在早前物管業發牌制度過渡期之下,還經歷了新冠疫情。黃江天表示,至今上任僅200天左右,回顧當時在第5波疫情最嚴峻時期上任,直言「的確曾擔心疫情嚴重影響進度,甚至會否在8月1月過渡期完結後,一夜之間就有許多管理公司無法如常運作?」
因此,當時的首要任務除了帶領團隊抗疫,穩定軍心,也要兼顧令發牌制度順利落地。他表示,過往身兼多職所累積得來的經驗,亦幫助到他在上任後擬定工作方向及策略。
他解釋,由於出身法律界,同時為法律顧問、仲裁員、調解員,對法律要求、風險及後果等都十分着緊。加上早年為民安隊的緊急救援分隊指揮官,專門在打風落雨日子做緊急救援,至今為培訓及發展部隊總指揮。所以這些經驗正好投入現時管理,而且模式切合:
首先都是要做好風險評估,掌握情況。
掌握情況 首要風險評估
例如在他上任初期,該監管局仍未有掌握在發牌前,市場上有多少間從事物管的公司,也沒有最新政府統計數字作參考。
於是經過一輪衝刺後,參考了香港房屋經理學會於2022年12月的數字,估計從事物管管理監督工作的從業員約1.2萬名;以及從民政事務總署「香港私人大廈電腦資料庫」的物管公司資料及監管局各方面工作取得資訊,了解到全港有近1,100間不同規模的物管公司,並扣除約300多間估計是毋須領牌的公司。由此,藉着這些數據幫助評估情況,擬定更完整的工作計劃。
記者:張寶燕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營商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