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口】本港進出口跌幅收窄 分析師:收窄僅因基數效應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7月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數字,2023年7月份本港整體出口和進口貨值均錄得按年跌幅,分別下跌9.1%和7.9%,兩者均高於市場預期的8.8%及5.9%。本港出口已連跌15個月,進口亦連跌13個月,但兩者跌幅均已較6月時收窄。分析師指跌幅收窄僅因基數效應,實際進出口狀況沒有太大改善,中華出入口商會亦建議業界轉型以迎接新挑戰。
【香港出口】香港7月出口和進口貨值下跌9.1%和7.9% 均高於市場預期
分析師預估未來6個月都難有太大起色
政府發言人表示,2023年7月商品出口貨值按年繼續下跌。輸往內地、美國及歐盟的出口均減少。輸往大部分其他主要亞洲市場的出口錄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展望未來,外部環境困難,在短期內將會繼續令香港的出口表現受壓。
星展銀行香港經濟師謝家曦表示,雖然見到跌幅收窄,但實際上只是基數效應,即去年同期的進出口也不太好,所以跌幅看起來才收窄,實際表現其實也不太好。他指歐美加息未停,全球消費都弱的情況下,香港出口很難會有大改善。而在港人熱衷外遊、訪港旅客消費低的影響下,香港的進口需求也不高。他指在美國未減息,中國也未大幅減息刺激經濟下,預估未來6個月都難有太大起色。
出入口商會建議業界轉型
中華出入口商會副秘書長李志峰亦表示,跌幅收窄看似好消息,但實際上只是基數太低所致,並不算是好消息。他認為整個進出口業都很嚴峻,在難請人的情況下就很難增加航班,航班少了自然生意也少了,「市場不會等你準備好」,因此他很鼓勵業界引入AI來輔助。他亦指出不少產品性價比較高的國家(如泰國)的進出口並沒有太大跌幅,甚至有升幅,反而奢侈品之類的國家就跌了,顯示香港正面臨消費降級。
李志峰最後建議出入口業界不能固守傳統進出口貿易,應更積極轉型新角色。他認為未來的貿易方式會改變,不再是傳統批發商大筆進貨再在當地銷售,而是跨境電商的模式,逐筆消費寄送貨件到海外。他指香港做電商難以和中國比併,但就能夠做跨境電商的衛星城市,由於中國入出口有關稅而香港沒有,就算海外買家退貨,退到香港也會比較方便,並收集過後統一再運回內地,這將完全改變香港傳統出入口的角色。
本報記者:李智賢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營商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