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偉誠拜登簽《大西洋宣言》惟未達成全面貿易協議
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訪問美國,周四(8日)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大西洋宣言》(Atlantic declaration)。英美兩國同意加深經濟聯繫,應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但未能達成全面貿易協議。
英揆訪美料尋加強經濟聯盟 對抗中俄威脅 【下一頁】
宣言部分內容會迅速生效,包括根據美國《國防生產法》(Defence Production Act),將英國國防供應商指定為國內承包商,即令該批供應商具資格與美國政府簽訂合同。
是次宣言能令英國電動車製造商,透過美國的《降低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補貼制度獲益。
兩國還將在人工智能(AI)、5G和6G通訊、半導體、工程生物學及量子計算等重點行業展開合作。拜登指,英國可在向美國提供電池等綠色技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更認同辛偉誠的想法,即英國可成為AI監管機構所在地,兩國將就議題於秋季舉行會議。
英國首相府表示,《大西洋宣言》中的數據保護協議旨在減少從事英美貿易的小企業的困難,料每年可節省逾9,000萬英鎊(約8.8億港元)。兩國亦將互相承認工程師專業資格,但美國仍需待各州批准再落實措施。
大壩缺堤水災首傳有人喪生 傷亡人數難料 【下一頁】
外界分析指,宣言象徵意義重大,標誌著英國從自由貿易轉向支持互相保護主義。但英國和美國達成全面貿易協議希望同時破滅,由於這項為保守黨於2019年的重要承諾,英國工黨指摘保守黨未能兌現承諾。
辛偉誠批評中俄利用英國開放性來竊取知識產權,將技術用於回收關鍵資源和專制目的,但強調他們不會成功。
英國首相府指,宣言旨在令兩國在供應鏈等領域,更深入合作及更快採取行動,如應對疫情及俄烏戰爭等。拜登表示,美方期待英國協助解決相關問題,指兩國步伐一致,有信心透過談判解決。
辛偉誠在被問及更廣泛的協議時,指宣言將令英國公司受惠,回應了現時及未來面臨的特殊挑戰和機遇。
緊貼地緣政治變化,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按此】
責任編輯:李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