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港稅制及法規存差異 中小企宜審視架構應對新發展

商業 09:00 2023/06/05

分享:

分享:

不少港商留有意發展大灣區市場,或投資擴充現有廠房。不過,中港兩地的稅制及法規始終存在差異,有專家建議,企業應及早規劃,做好戰略定位及審視架構,以應對於當地的發展。

【香港進出口】 今年首季港口貨物吞吐量按年下跌2.8%  標準貨櫃處理量按年下跌7.4%

【零售業】零售管理協會預計4月零售銷售僅單位數升幅 冀政府輸入外勞緩人手荒


畢馬威中國稅務合夥人兼香港消費品及零售行業主管合夥人許昭淳,於廠商會舉辦的研討會中表示,中國政府在規劃大灣區時,各城市有其獨特優勢及定位,例如廣州是國際商貿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東莞是國際製造中心,而佛山是製造業創新中心。

行業方面,部分城市亦會按其優勢行業,例如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海洋經濟,藉特定的稅務優惠吸引外資。因此,他認為港商應先了解大灣區各個城市的發展路向,並做好企業發展規畫及擬定戰略定位。其次,企業亦要有合理籌劃,通過業務重組、梳理交易流程,善用稅務優惠的同時,亦為長遠發展做好準備。

許昭淳以廣州南沙為例,該區聚焦高新技術重點行業,例如先進製造、資訊科技及現代服務業等。企業以這些鼓勵類產業為主要業務,便可享有15%稅務優惠。另一方面,南沙亦實施「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吸引港澳企業在當地設立業務。許解釋,即香港駐南沙員工凡個人所得稅超出原有在香港要繳交的稅款,即可獲退稅。他續指,故企業在計劃於大灣區設立公司時,亦要考慮人事安排、交易流等細節。

疫後反彈   企業或需重整生產及架構
有不少港商早已到內地投資設廠,遇上過往疫情的挑戰、預期今年生意反彃的商機,廠商或需要面對遷廠、舊城改造、架構重組或上市等情況。倘處理不當,有機會涉及漏稅風險。畢馬威稅務合夥人兼東莞分公司負責人鍾國華指,近年中國政府正在完善稅制,冀鼓勵目標產業及帶動經濟。不過,當港商在出售資產時,對繳稅事宜不太了解,例如無法預算應繳稅項的金額、如何交款等。他建議企業應及早做好稅務籌劃,考慮資產剝離等方案。

鍾國華以出售土地為例,當土地升值達200%,便需要繳交最高比率的土地增值稅,即60%。如果企業能把業務及資產分離,土地可撥入分公司,買賣時則可以股權交易方式進行,則可免除土地增值稅。不過他亦提醒,企業在進行不動產剝離稅務籌畫時,需要平衡對目前經營及未來發展的影響、各剝離方式的難度及優劣等。

編輯:梁巧恩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