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納米機械人治細菌性肺炎 減副作用
▲ 納米顆粒上的抗生素是一種白血球類型的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它的細胞膜能夠吸收並中和由細菌及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的炎症分子。(UCSD)
細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屬常見疾病,當中由肺炎鏈球菌引致的肺炎,更會導致腦膜炎及敗血症。雖然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治療,但也存在各種副作用。有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由海藻細胞構成的納米生化機械人,能進入體內治療細菌性肺炎,所用的抗生素劑量更只有傳統方法的三千分之一。
細菌性肺炎可透過飛沫傳播,患者更會出現咳嗽、頭痛、呼吸急促等類似感冒的徵狀,而常見致病菌則包括肺炎鏈球菌、綠膿桿菌、革蘭氏陰性桿菌、大腸桿菌等。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數據,2009至2019年期間,本地發病率為每10人中有1.7至2.9人,發病率於5歲以下和65歲及以上人士也較高。
治療細菌性肺炎的常見方法是服用或注射抗生素,其中以「青黴素類」(Penicillins)及「頭孢子菌素類」(Cephalosporins)為最普遍的選擇。如按照醫生指示準時服藥,基本上7至10日就能治癒;然而,使用抗生素或會產生不同副作用。
抗生素副作用 可致嚴重過敏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資料指出,抗生素的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腸胃不適等,但以上已是較輕微狀況,較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偽膜性腸炎、嚴重過敏反應、抗藥性細菌感染等。
由抗生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最嚴重的是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這是一種發生在皮膚與黏膜的發炎反應,皮膚會出現大面積水泡、多處黏膜潰瘍,且必須住院治療,死亡率約10%;若病情惡化更會變成「毒性表皮溶解症」,死亡率甚至高達50%。
為減低服用抗生素副作用的風險,使用較少劑量會是方法之一,但這自然會影響治療的進度和成效。由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UCSD)雅各布斯工程學院(Jacobs School of Engineering)研究團隊發明的納米生化機械人,採用更少的抗生素也能達至出色的治療效果。
這款機械人是由海藻細胞構成,其表面覆蓋着含有抗生素的納米顆粒。負責項目的納米工程系教授Joseph Wang表示,由於海藻具有運動性,可讓納米機械人四處游走,因此它可以攜帶抗生素,直接送到被細菌感染的肺部深處區域。
海藻細胞構成 含抗生素顆粒
他補充,納米顆粒上的抗生素是一種白血球類型的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它的細胞膜能夠吸收並中和由細菌及體內免疫系統產生的炎症分子,因此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治療。
研究團隊對患有細菌性肺炎老鼠進行實驗,並通過氣管將納米機械人注射至其肺部,結果顯示,接受這方式治療的老鼠成功在7天內痊癒,而未有接受治療的,則在3天內死亡。
Joseph Wang指出,使用納米機械人比靜脈注射抗生素更有效。他表示:「通過靜脈注射,有時只有非常小部分抗生素能進入肺部,這就是目前許多抗生素治療肺炎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導致死亡率偏高的主因。」
他認為納米機械人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將藥物直接放在需要它去的地方,而不是通過身體的其他部分將藥物擴散。實驗亦證明,納米機械人只需使用靜脈注射所需抗生素劑量的三千分之一,就能夠達到相同的治療成效,因此也能大大減低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的副作用風險。
記者:陳卓賢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