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闆生意經@iM網欄】618購物節將至 提防商店蠱惑「減價」現象
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今年第二期消費券計劃詳情,原有登記人只要符合資格,即可最快於7月16日起領取第二期2,000元消費券金額;新登記人亦可於同日起分期領取。
第二期消費券有利暑假銷情
早前透過電子支付工具領取第一期3,000元的原有登記人,可於7月16日起領取餘下的2,000元金額;至於其他透過入境計劃來港居住或升學的人士則可領取1,000元。預計全港約有640萬可收獲全額消費券,另外有10萬人為可獲發半額消費券。而第二期消費券在今年暑假期間發放,對消費市場明顯有所提振作用。本地零售商家或可針對此提前部署購物優惠,以刺激銷情。
另一方面,一年一度「618購物節」就快到,電商平台京東及淘寶都趁住這個普天同慶的購物節推出優惠,吸引人們消費。618購物節最早是源自電商平台京東。6月18日為京東集團創立的日子。而在2009年,阿里巴巴的淘寶平台則開始雙11的購物節,看到阿里巴巴將雙11購物節辦得如此成功,京東便在2010年開始推出618購物節,且在市場上有不俗的反應。
或會先加價後打折
久而久之,6月18日便成為城中大大小小的商店推出優惠折扣的日子,至今更演變成為一年一度的「618購物節日」。隨6月18日快將到了,商家們應趁早推出消費折扣優惠,吸引人們前來消費。否則別的店都在打折扣時,只有你的沒有響應此購物盛事,感覺上便難以吸引人們主動前來消費。
說起打折扣,其實都是一種銷售的手段,折扣的多少,優惠的力度有多大,很多時候都是取決於商家原來對商品的定價。至於商品的定價,亦隨時可加可減。例如一件100元的衣服,在購物節前幾日把價格升至$150,而在購物節再減回$100;又或者在購物節推出折扣優惠,以打七折去看,即是105元,折扣後分分鐘會比之前的售價更貴亦說不定。筆者知道,此是商家們常見的銷售手段,他們會認為商品調價的舉動是正常不過的行為。而很多顧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眼見減價或折扣的幅度大,便有一個錯覺覺得產品很吸引而去購買。
再看另一個例子,在現今網絡資訊泛濫的年代,出現「打手」已經不是新鮮的事。商店或會聘請「打手」寫一些好的評語,讚這間商店及產品吸引的地方,令其他買家看後會對此店增加信心,繼而去購買產品;或是聘請「打手」花時間去刷產品銷量,以致製造出某件產品銷情暢旺的假像。然而,商店的優惠折扣的銷售手段可以層出不窮,消費者在購物前應三思,否則便很容易墮入消費陷阱。
作者_Anna(馮文慧)簡介
前IM記者,現投身金融行業。白天上班8小時,跟一般白領無異,工餘時間則經營網店,從事玩具精品代購生意。愛好旅遊,本身做代購是希望幫補旅費,沒想到誤打誤撞下賺上一桶金並當上小老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開設實體門店。
更多小老闆生意經@Anna的文章請按此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網上專欄的內容請按此。
即睇iMoney全新網站【imoneymag.com】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撰文 : Anna(馮文慧)
欄名 : 小老闆生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