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AI】 亞洲區貿易變化速 香港中小型企如何把握機遇?

科技 09:00 2023/05/30

分享:

分享:

隨著防疫限制的放寬,不少專家和政策者都認為恢復貿易往來將有助於振興經濟。儘管當前通脹和利率高企全球經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但我們仍看到有不少機遇 ,令我們對未來經濟發展保持樂觀。

據我們的《打通亞洲區内貿易》報告顯示,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十二個主要市場(統稱為「亞洲 12 市場」 )之間的貿易將會由 2020年6.4 萬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 13.5 萬億美元,增幅超過一倍。而於2020 年,香港就已佔亞洲區內貿易總額的 11%,並預計到 2030 年更將增長至 19%,凸顯其在其他亞洲經濟體的整體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亞洲區內貿易已佔該地區世界貿易的三分之二。那麼,香港的中小企又能如何利用未來這不斷增長的潛在價值搶盡先機?

香港仍然是區內超級樞紐
首先,香港作為超級樞紐的獨有地位,擁有開放的貿易和金融中心,有助推動亞洲地區以至全球的貿易聯繫。

其次,香港與其他11個亞洲市場的貿易增長預計將由四大行業推動,包括高科技業、零售業、工業製造及汽車業,以及醫療保健業,合共佔香港與亞洲區內貿易額的 92%。在這四個領域中,高科技貿易更是香港貿易增長的主要動力,佔香港與亞洲其他地區貿易總額的65%。

亞太地區預計到 2025 年將有近 7 億人口使用互聯網,驅使新一代的電子商務消費者將會誕生。在這個市場環境下,香港的主要科技產品,例如廣播設備、電路和手機,將繼續有大量需求。當中東盟市場對香港的高科技貿易至關重要,而在 2011 年至 2020 年間就已增長了 6.3%,超過同期四大行業於香港與東盟之間4.5% 的整體增長率。

另外,加深區內貿易一體化將有助於保持未來的抗逆能力。香港特區政府一直積極尋求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該協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全球超過30% 的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2030年全球貿易收益在RCEP帶動下將可望達至2,630億美元,出口額更高達4,960億美元。

需建立多元化供應鏈
不過,香港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亦面對著不同的貿易障礙 ,包括協調制度標準不統一、物流業勞動力和技能短缺、關稅種類廣泛以及其他複雜的關務管理。 只有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才能把握亞洲區內的貿易潛力。 例如,不同規模的企業都需要緊密合作以促進貿易增長,以及協調標準與國際準則接軌。

經過疫情後,企業都已明白到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一個高風險選擇。因此,中小企必須將其供應鏈多元化,考慮加入富應變力的貿易路線,同時瞄準高價值和高增長領域。

例如,我們看到東盟的迅速發展將能帶來更多增長機會,該地區能提供多元化的生產設施及基地,有助香港企業的供應鏈部分生產工序外判。事實上,越來越多香港公司已轉向東盟市場,例如越南,作為其製造基地和區域擴張的替代地點。另一個例子是醫療保健領域的貿易路線具有極強的韌性,即使在「去全球化的情況下,仍有 91% 的貿易價值增長。 香港在這一領域有大量投資,可以為未來的貿易奠定基礎。

中小企也要善用人工智能
此外,中小企也應增加對供應鏈創新的投資。 香港的企業過去傾向投資數碼營銷和客戶關係管理等對外策略,卻低估了投資於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 (AI) 工具等先進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未來,中小企應該從機器人技術和倉庫自動化,到區塊鏈的庫存管理,或貨物智能追蹤等,與技術驅動的服務供應商加強合作,以提高效率和提升供應鏈生產力,使貿易更簡單、快捷和更具效率。

不得不提的是,中小微企(MSME) 在疫情之前的出口收入佔了它們平均總收入的88%,顯示其在出口貿易方面的強大潛在機遇,因此,更加需要促進它們更深入地參與貿易活動。但由於每一次跨境交易的貿易法規都大不相同,若在處理相關的貿易繁瑣項目時,能得到合適的物流供應商和專家團隊協助,就能使文件處理流程更簡單。

總括來說,只有對應措施到位,我們才可持續推動香港的貿易發展,並有望將香港與其他11個亞洲市場的貿易額由2020年的8,610億美元增加至2030年的逾1萬億美元。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趙莉 UPS香港及澳門區董事總經理

欄名 : Smart World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