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財筆記】林本利:投資債券 可以「清零」

名人薈萃 17:26 2023/05/30

分享:

分享:

自從2020年3月全球疫症大流行,美國聯儲局推行無限量寬(QE),息率一直處於超低水平。及至2021年中通脹升溫,升上4%,聯儲局仍遲遲不肯退市和加息。直至2022年3月才開始加息,1年間聯邦基金利率不停調高,不少投資者忽略加息風險,在投資債券上損失慘重。

今年3月9日,美國矽谷銀行(SVB)因投資長期國庫券失利,面臨破產,股價暴挫,最後由美國第一公民銀行(FCB)收購。矽谷銀行在2021年,當存款利率接近零時,以年息1厘多購入大量長期國庫券,賺取息差,以為很穩陣。銀行管理層完全忽略利率一旦回升,長債息率重上3厘,甚至4厘的風險。結果當聯儲局大幅加息,矽谷銀行手上持有的國庫券價格暴挫,帳面損失慘重。加上遇上存户擠提,要賤價沽貨套現,手上資金不足以滿足存户提款,最終要停業,等待救援。

利差交易亦有風險
由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美國和香港息率接近零,不少人嘗試像矽谷銀行,自製利差交易,賺取息差,期望可以提升資金回報。有人以較低息率借入短錢(港元或美元),投資息率較高的長期債券或外幣;亦有人借入息率較低的外幣,購入另一息率較高的外幣。銀行推出與外幣掛鈎的產品,以較高息率吸引存户認購。筆者早已提醒學生,上述利差交易並不是沒有風險,一旦息率抽升,手上持有的長期債券價格大跌,或者購入(或要接貨)的外幣大幅貶值,便完全抵銷多賺的利息,甚至要倒蝕。過去幾年,若投資個別內房企業發行的債券,或購入瑞信AT1債券(CocoBond) ,更可以「清零」(Total loss) 。

筆者在2010年計劃提早退休,手上的流動資金約三分一用作認購10年期優質企業債券,當時息率仍有4.7厘。轉眼過了10年,2020年起手上債券開始到期,收回本金,但10年期優質債券息率低見兩厘,實在不值得認購。故此決定把資金購入一些保證回報大約有3厘,甚至3厘以上的儲蓄壽險,年期由3年至5年。到去年中,美國10年期國庫券息率重上3厘,才在二手市場購入一些年期尚餘8年至9年的10年期優質企業債券,持貨至到期日息率有4厘多。筆者是以原本價格87%認購,換言之在一手市場購入的買家,在1至兩年間,帳面損失13%。
在2020年至2022年超低息環境下,個別銀行向客戶推介具有槓桿成份的儲蓄保險,鼓勵客戶向銀行貸款,購入金額較大的儲蓄保險,藉此提升回報。例如購入100萬元的儲蓄壽險,預期每年回報3厘,向銀行貸款90萬元,年息2厘,便可以賺取1厘的息差;再加上槓桿,回報可以放大多倍。

筆者亦早已提醒學生,購入上述保險產品去賺息差,又透過槓桿去放大回報,必須注意當中風險。這包括預期每年回報有多少是保證回報,有多少是非保證;向銀行貸款,息率是固定,抑或會跟隨市場息率轉變而調整。倘若忽畧這些因素,當保險公司的投資回報欠佳,保單持有人只能收取1厘左右的保證回報,而市場息率又大幅上升,升上3厘以上,到時保單持有人恐怕要倒蝕,每個月仍要拿錢還款給銀行。幸好學生肯聽忠告,才避過一劫。

本文節錄至807期(2023年04月08日)Focus《利財筆記》。

撰文 : 林本利

欄名 : 利財筆記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 立即訂閱掌握投資創富資訊【 https://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