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調查】體檢計劃套餐價收費相差可逾9倍 勿盡信「二人同行」或信用卡優惠

理財智慧 10:07 2023/05/16

分享:

分享:

為及早發現及治療身體的毛病,不少人會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惟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體檢計劃及相關優惠,或會令消費者感到花多眼亂。消費者委員會搜集了33個基本體檢計劃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價格差異大的主要原因相信與不同計劃的收費方式有關,私營醫療機構提供的體檢計劃一般價格較低,涵蓋較少項目,其他個別項目則以附加形式收費;雖然私家醫院的計劃普遍定價較高,惟其計劃整體上涵蓋較多項目,總收費可能較逐項計算附加費的私營醫療機構計劃相若。

健康檢查項目(圖片來源:消委會)

【青姐話】吃得苦中苦 方為中特估

 

香港迪士尼全球首個《魔雪奇緣》主題園區11月開幕  6 月中起每星期恢復6天或7天營運,詳見【下一頁


 

點擊圖片放大
+11
+10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揀選身體檢查計劃非以最低價或項目愈多愈好,不同檢驗項目均有其風險或副作用,最理想是由醫生因應其健康狀況建議適合的體檢計劃,而挑選體檢計劃時消費者也要細心比較各計劃的分別和價錢才作決定。


消委會於今年2月至3月從12間私家醫院或其附屬醫療中心及14間私營醫療機構的網站,收集共33個基本身體檢查計劃的服務收費和資料,並由這些機構核實資料。私院計劃檢查項目較全面留意同一項目不同計劃收費各異不少醫療機構不時會推出「二人同行」或信用卡優惠等折扣,吸引消費者參加其體檢計劃。調查發現逾5成計劃(18個)顯示2個不同收費,標示例如「原價/優惠價」,營造出折扣的效果。此類營造促銷感覺的手法容易令消費者產生迫切性的感覺,或影響他們做決定。
 

【旅遊業】4月訪港旅客為289萬人次 相等於疫情前約58%,詳見【下一頁

若以各計劃標示的較低收費作比較,是次調查的33個計劃的收費由820元至8,310元不等,相差逾9倍。調查發現,私家醫院/附屬醫療中心及私營醫療機構的收費模式各有不同。私家醫院的體檢計劃收費一般較高,而且涵蓋的項目數量較多;而私營醫療機構則以較低的套餐價作招徠,但如需進行套餐以外的檢查項目便要逐項額外收費。以其中1間私家醫院的套餐計劃為例,價格較另1間私營醫療機構為高,但涵蓋多7個項目。如在該私營醫療機構的套餐之上,以附加項目形式加購部分項目後,兩者的總收費其實相若。至於附加項目的收費差異亦頗大,例如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調查的各個計劃的收費由1,880元至3,790元,相差逾1倍;而進行子宮頸細胞抹片的收費則由288元至600元,同樣相差逾1倍。


此外,調查也發現大部分計劃(23個)都有醫生參與診斷過程,但有約3成(10個)計劃表示只由護士、醫護人員、健康助理、放射科技師及/或化驗所人員等負責進行檢查。驗身報告內容列出的專門醫學名詞和數據,非一般消費者可以自行解讀,需要醫生配合臨床診斷,才能作出準確的分析、評估及建議。是次調查發現,有5個計劃沒有包括由醫生講解報告。一旦結果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兩種誤診的情況,前者會令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患上某種疾病,或須作跟進檢查而引來不必要的金錢損失和焦慮,而後者則會因「走漏眼」而引致延誤就醫,情況更為嚴重。因此,驗身報告由醫生解讀甚為重要,如出現任何問題,醫生可與消費者一起商討適切的跟進方案。身體檢查的目的源於希望及早了解自身的潛在健康問題,於情況惡化前對症下藥,及早治療。
 

【消費優惠】一田購物優惠日5.24登場 料銷售額上升1至2%,詳見【下一頁

市場上的體檢計劃眾多,消委會指,消費者決定選用哪個計劃前,可參考以下建議:


.一般人士在正常情況下無需追求過多檢查項目的體檢計劃,最穩妥是先諮詢家庭醫生,以制定合適的健康評估項目
.一般的身體檢查項目以套餐形式銷售,消費者應留意需要進行檢查的項目是否包括在套餐內,如需以附加形式收費,宜小心比較不同機構的總收費。即使網站上出現疑似優惠價格,消費者亦應先詳細了解當中的檢查範圍和相關條
.經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習慣對於身心健康及預防疾病至為重要。一般的套餐式檢查未必能全面反映身體的狀况。如身體出現持續未能解釋的變化,應由醫生評估作出診斷。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精明理財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收看更多財經評論影片請登入iMTV+https://bit.ly/3vHyRIn
#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責任編輯:陳詠妍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