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有價】積分計劃零散致轉化率低 積分平台重視與用家互動
如航空里程、信用卡積分、商場購物積分等,企業用於加強顧客忠誠度的商戶積分及會員計劃,一直滲透在港人的日常消費中,且受港人熱衷。但礙於兩地消費者儲積分的習慣略有差異,加上香港市場充斥大量且零散的積分及會員計劃,使企業的積分計劃難以在大灣區中達致互通。
本地企業AsiaTop Loyalty設立適用於大灣區的積分交易中介平台AT Rewards,以中介角色為商業客戶及平台會員提供積分兌換。惟要覓得為平台各方面作改進及研發新功能的技術人員,仍是一大挑戰。
兩岸三地 消費習慣有異
該企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陳伯強認為,兩岸三地市民的消費習慣略有不同,如香港消費者喜歡用OpenRice、PayMe;內地消費者則愛用大眾點評、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使用習慣的差異,使企業難以找到一個共通的平台連繫各地消費者。
因此,他指,即使不少企業對該平台的運作模式也感興趣,持開放和正面的態度去合作。但若要與各大商業客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甚至是吸引更多企業進駐,團隊不但要夠經驗,更要能清楚了解其商業客戶的需求。
變相我們對銷售團隊的要求便會高,例如要有同理心,以及要明白該(商業客戶的)行業的特質。
計劃零散 消費者積分價值意識薄弱
加上,消費者未能正確認識到積分的價值,每年甚至有價值數百億元的積分,因遺忘、閒置過期致失效、積分計劃零散、兌換限制條件過於繁複等原因,使積分實際利用率和轉化率低。
零散且企業之間不共融的積分計劃,亦同樣使消費者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應用程式。陳伯強表示:
很多人「攞晒著數」後便卸載。但若然是不常使用,也自自然然會卸載。平均每個消費者就有15個積分計劃,故平台經常要「變陣、變招」。
簡單來說就是要透加增加消費者的新鮮感及互動,保持應用程式使用率。因此,該平台近年加入了NFT、Web3、元宇宙等元素,迎合創新科技熱潮之餘,亦符合商業客戶「想跟Trend(趨勢)」的心態。
技術人員難覓 重視員工魄力
惟陳伯強坦言,礙於公司業務及對所需人才的技術較特定,難以從獵頭公司等招聘方式請人,特別是改進平台及研發新功能的技術人員,大多靠熟人介紹。另強調,團隊需具有一定的解難能力和魄力,以應付該企作為初創企業,且處於拼搏階段,節奏較快的工作環境。
【開心香港】新地旗下商場派逾10萬張優惠券 $1換購iPad Pro、1折買按摩椅
記者:殷凱怡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