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行銷】發掘客群特徵推個人化產品 OMO忌看輕綫上資源
疫後消費者生活復常、各地全面通關,加上消費者對個人化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原有的市場行銷方法亦再次變得不合時宜。有資深品牌行銷專家分享,疫後品牌需再次變陣,將業務和市場行銷由綫上融合綫下。同時亦應善用現今的科技,發掘和捉緊不同消費力的客群。
在時尚奢侈品、可持續發展時尚、電商和零售等多個行業,擁有超過15年經驗的國際奢侈品牌營銷副總裁Anson Shum表示,各行業、品牌,與不同的市場行銷策略,都是講求「建立信任」。
以電商或是大多在疫情期間無法進行綫下行銷的品牌為例,若選擇專注於在綫上接觸客人,自然難不開品牌官網、社交平台等途經。
好多時客人第一次接觸到你的產品時,並非見到實物 。不論是找人試用、在網上發布行銷活動相片,都是嘗試用綫上的手法,為營造出具真實感的客人體驗。
疫下推實體活動 搶佔市場先機
在去年9月,疫情尚未結束,且港人仍受限聚令所限。基於認為「大家都不做(實體活動)時,就有好大機會(成功)」,當時他決定在商場舉辦的一場奢侈品牌的實體展覽,以預約和導賞方式,讓目標受眾親身到場再一次接觸品牌及其新品牌。由於受眾對該展覽的反應熱烈,展覽的展期最終由原定的2星期,延長至3星期。同時令他確認了「疫後消費者對實體體驗有急切的需求」的看法,故強調在疫後,品牌
不能只做Content Creation(內容創作),需演變成Physical Touch(實際接觸)。
將綫上客源導流至綫下(OMO)的行銷策略早已是老生常談,對於疫後消費者對實際體驗需求急增,Anson重申,不是要品牌放棄或放輕綫上資源比重。
疫情期間,有不少品牌或初創都靠網上行銷,獲得大量的followers(支持者),有些followers的人數甚至是翻了幾個倍。這些followers不會因為疫情完結,便取消關注。
善用科技數據 分析客群生活共通點
因此,品牌更應好好利用科技,分析這些數據,找出品牌受眾的特徵和生活方式,從而計畫相關的實體活動讓目標受眾體驗。
品牌雖有自己的目標顧客,也必然會有多於一類的客群。以時裝品牌為例,每年各大時裝品牌聚首於巴黎時裝周等大型業界活動,由於時裝周場地所限,獲邀入場人數不多,故品牌大多只會邀請其忠實客戶中較為富裕或知名的一群出席,並為其提供度身客製等個人化服務。但同時亦有很多時裝愛好者,或是想要透過購買產品,踏入和體驗時裝界的人士,會緊貼着品牌資訊。為了更準確地為不同消費力客群,推出合乎其經濟能力和喜好的產品和服務,品牌少不免要透過大數據、AI數據分析等科技協助。
此外,Anson又提到:
客人的朋友圈比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更大。
雖然每個客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但一群客人中必定有相似的地方和共通點。
在品牌策劃行銷活動時,需從客人角度出發,
不是要做一個最靚的Instagram Content,你應該留意他們生活方式、做了甚麼、看了甚麼,來釐定用甚麼途經(讓他們看到)。當你把握到一個客人的生活取向,便很大機會可以把握到他身邊的人的生活取向。
從而擴大客群,以及更能針對地設計產品。
【市道復甦】Mastercard夥本地餐飲集團LUBUDS 推獨家美饌體驗吸客
【消費心理】你永遠不會想到 賣家推「買一送一」比「半價」賺更多
記者:殷凱怡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