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機】瑞銀瑞信合併談判料星期一開市前有結果 美國聯儲局傳向瑞士施壓、英國央行已同意

股市 18:26 2023/03/19

分享:

分享:

【瑞信危機】瑞銀據報研收購瑞信可能性 瑞士監管視合併為「Plan A」

具167年歷史的瑞信(Credit Suisse)命運處分岔口,在過去兩周美國中小銀行危機下,該家被視為具系統性重要的瑞士第二銀行再次經歷信心危機。綜合市場消息,瑞銀集團(UBS)在瑞士監管當局參與下,正洽談收購瑞信全部或部分可能,被期望在周一(3月20日)亞洲開市前達成協議。

彭博社報道,美國聯儲局、財政部正與瑞士合作,尋求盡快達成協議,平息瑞信衝擊全球金融系統的危機。英國傳媒則指,英倫銀行不會反對瑞銀瑞信合併。

另外,瑞銀集團或從瑞士政府獲得6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完成交易。

瑞信ADR雖然周五跌6.9%,收報2.01美元,但瑞銀可能收購消息廣傳後,盤後股價急升7%,至2.15美元。

瑞銀瑞信合併消息重點

  • 瑞士、美國監管當局期望星期一開市前達成瑞銀瑞信合併協議,並視為優先選項

  • 瑞銀據報出價僅10億美元,較瑞信股價大額折讓,可見【下一頁】

  • 貝萊德傳出有意收購部分瑞信資產,但集團否認,詳情可見【下一頁】

  • 瑞銀據報要求瑞士政府作出468億元擔保才考慮收購瑞信,詳情可見【下一頁】

瑞信、瑞銀皆被視為系統性重要銀行  英美傳介入

美國監管機構有意讓這兩家銀行併購,是因為兩家銀行都在美國有業務,並且在瑞士都被視為系統性重要銀行,美國官員會運用影響力,可能對最終條款發表意見。

知情人士指,瑞士國家銀行(瑞士央行)及瑞士金融市場管理局FINMA 正在協調談判,以提振外界對瑞士銀行業信心。報道補充指,瑞士監管機構周五(17日)通知美國、英國監管機構,推動兩間銀行合併是他們「優先選項(Plan A)」,以阻止投資者對瑞信信心崩潰。

報道指,瑞士央行亦希望在周一開市前達成簡單直接解決方案,但不保證必然達成協議。報道指,瑞信、瑞銀、瑞士國家銀行、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也拒絕置評。

瑞銀分析交易潛在風險   投行業務或成包袱

瑞銀、瑞信近月多次傳出不同意合併,瑞銀據報正考慮不同選項,目前評估不同司法管轄區的監管限制,並要求瑞士政府為收購瑞信未來風險作擔保,承擔瑞信現時某些法律成本和潛在損失。

消息指,其中一個可能是瑞銀只收購瑞信財富和資產管理部門,並加快剝離投資銀行部門。

若談判告吹   瑞信CDS勢再推高

瑞信在2022年底的為法律而作的撥備為12億瑞郎,並披露由於還有數宗訴訟和監管調查尚未結束,很可能將令損失金額再增12億瑞郎。

瑞士諮詢公司 Porta Advisors主席兼合夥人 Beat Wittmann指出,若談判失敗,瑞信將股價下跌,並持續受到市場質疑,刺激信貸違約掉期(CDS)價格上升,銀行交易對手減少合作,客戶資金出逃,以及面臨紐約、倫敦及法蘭克福等國際監管機構出手干預。

他指出,關鍵是出售部份投資銀行業務,以及確保瑞信業務可持續經營。

摩根大通的 Kian Abouhossein認為,合併似乎是最有機會發生,尤其是對手是UBS。他認為瑞信出售予瑞銀,可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並保持瑞士銀行業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但同時可能導致瑞信投行關閉。

有瑞信股東反對併購

代表瑞信3%以上股權的瑞士基金會Ethos CEO Vincent Kaufmann指出,他偏好讓瑞信分拆瑞士業務獨立上市,合併會為瑞士帶來非常高的系統性風險,並為瑞士公民帶來壟斷危機。

美國銀行策略師報告亦指出,瑞士當局可能更願意將瑞信的主要業務,與國內規模較小的夥伴合併,任何與瑞銀的合併,都會形成太大的銀行。

持有瑞信淡倉的 Argonaut Capita CEO Barry Norris指,「我認為在歐洲,主要戰役是瑞信,如果瑞信突然無秩序地縮減資產負債表,這些問題將蔓延到歐洲的其他金融機構,危機將溢出至銀行業以外,尤其是商業地產和私募股權,在我看來,這也很容易受到目前金融市場的影響。」

相關文章:

【瑞信危機】摩通沙盤推演瑞信三大潛在結局 包括或被瑞銀UBS收購

【瑞信危機】瑞信歐股跌8%、美股盤前跌7% 瑞信與瑞銀據報齊反對「逼婚」

編輯:李哲毅

【ET財智Talk】環球高息股賺息兼賺價? 嘉信理財林長傑分析衰退及加息周期下美股選股策略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