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釋放國民收入潛力
根據庫茲涅茨的長期消費函數觀點,長期邊際消費傾向為常數,低於繁榮時期,高於蕭條時期。因此,長期來看消費的總量與收入的關係最為密切。根據IMF預測資料,到2025年中國名義GDP(以美元計價)將達到22萬億美元,同期美國GDP預計為28萬億美元。依據IMF名義經濟增長水準預測,我們認為到2030年中國名義GDP有望超過30萬億美元。基於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隨著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費支出也將增加,因此未來十年居民收入潛力的釋放無疑是築基消費最重要的因素。根據我們的測算,2030年中國最終消費(含居民與政府)支出有望達到135萬億元人民幣,遠超2021年的62萬億,中國消費規模增速將以快於經濟增速進行擴張,2021-2030年間年化增速約9.1%。
從人均GDP來看,2021年中國國人均名義GDP折算1.26萬美元,預計在2025年有望達到1.59萬美元,並在2030年或達到2萬美元。人均GDP的提升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上行,最終導致消費支出增加。以消費率(即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為衡量標準,縱觀全球,基本上呈現中高收入國家消費率高於中低收入國家的趨勢,也就意味隨著人均GDP的增加,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也會隨之上行並維持穩定。World Bank資料顯示2021年中高收入國家消費率為76.4%,而中低收入國家消費率為64.7%。
具體來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之後,其消費率基本維持在75%以上,而位於亞洲的發達經濟體(例如,韓國、日本等)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之後,消費率低於歐美經濟體,大約維持在66%左右,而這一地域差異恰巧反映了亞洲地區儲蓄習慣有別於世界其他地區。根據測算,預計到2025年中國消費率有望升至58.2%左右,2035年消費率有望升至66.6%左右,與日本、韓國等亞洲發達經濟體的消費率水準較為接近。這也將印證高儲蓄率是亞洲國家的突出共性,也是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在傳統文化、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的發展異質性有關。雖然亞洲地區儲蓄率高,但高儲蓄率與消費不足並不存在必然關係。根據索洛增長模型,當儲蓄率增加時,更多的儲蓄轉化成更高的投資,從而增加穩態下的經濟產出。
中國經濟發展初期,高儲蓄率是支撐高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國際比較看,中國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始終高於世界平均水準,1996-2021年平均年增速8.02%,同期世界平均水準為1.73%。此外,對比疫情前十年(2010-2019年)高收入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消費率的變化,高收入國家在受到外部衝擊時,消費韌性也更為突出,其消費率僅下降了0.6個百分點,而中低收入國家消費率則下降了2個百分點。
【開市追揸沽】解讀兩會GDP增長目標 京東績前追唔追?
責任編輯︰梁浩碩
撰文 : 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欄名 : 實話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