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無需擔心

宏觀解讀 15:07 2023/02/28

分享:

分享:

中國通脹無需擔心

2022年,四十年量級的供給衝擊導致全球90%以上的國家通脹率高於3%的國際警戒線,而全球性通脹狂潮中,中國逆勢而行,2022年通脹率僅為2%。我們認為,2023年供需端與政策端多股力量將繼續交織角力,雖然通脹中樞上行難以避免,但上升幅度較小且整體波動有限,預計2023年中國CPI同比增幅為2.3%左右,物價穩定可期。

方向:需求復蘇推高通脹中樞勢在必行。根據全球經驗來看,隨著防疫政策優化,CPI同比上行是必然的趨勢,但防疫措施放寬與消費反彈存在時間間隔,一般在感染峰值期過後的第二個月後日常生產、生活才能漸漸修復,本地消費亦會隨之呈現先抑後揚的趨勢。同時,由於中國2022年二季度基數較低,2023年二季度CPI同比增幅可能會高於年均水準,預計中國2023年全年CPI同比增加2.3%,高於2022年的2.0%,但不超過3%的警戒水準,繼續保持溫和增長態勢。

幅度:供給改善削弱輸入性通脹壓力。之於國際視角,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是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和消費國,CPI同比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的走勢存在較為緊密的相關性。然而今年全球經濟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貿易活動減弱,預計今年大宗商品價格難以重現過去兩年快速攀升的態勢,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對於推動通脹中樞上行的影響有限。之於國內視角,按照中國的消費習慣,豬肉是影響CPI同比變化的主要因素。年內,豬、油共振的情況或難發生,抑制通脹中樞的攀升高度。此外,二十大報告強調供給端安全,將糧食、能源等原材料安全放置重要位置,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威脅,以及全球供應鏈擾動對於國內製造原材料價格的衝擊,從而增強應對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

波動:宏觀政策降低通脹不確定性。疫情期間,中國貨幣政策「以我為主,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對於疫後通脹水準的滯後性影響較小,為復蘇階段宏觀政策調控留有發力空間。與此同時,疫情期間中國財政政策沒有無限度擴張,避免出現財政失衡引致的通脹持續性波動。與海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財政政策審慎克制,儘管M2貨幣增速顯著高於名義GDP增速,但仍處於歷史低位,不會對未來通脹水準造成明顯衝擊。此外,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今年的宏觀政策調控定調,貨幣與財政政策組合的相向而行將能有效避免放大物價波動。

【開市追揸沽】恒指季檢+期結大市點行? BDI狂飆航運有運行?

責任編輯︰梁浩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欄名 : 實話世經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