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的長線邏輯

宏觀解讀 09:04 2023/02/21

分享:

分享:

2023年,在短期反彈已然強勁的背景下,全球投資者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是,長線佈局和加倉中國是否有利可圖?隨著中國經濟改革深化、對外開放水準提升,以及二十大後中國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認為,全要素生產率(資料要素和技術要素)增長將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底層邏輯發生根本性和歷史性的轉變。

一方面,資料要素持續發展將為中國經濟帶來規模報酬遞增。近十餘年來,依靠資本、勞動、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投入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越來越小,無論是勞動還是資本要素的邊際產出均已呈現明顯的遞減特徵。相反,以資料為代表的全要素生產率呈現出邊際產出遞增的特徵。這是因為隨著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不斷反覆運算,資料在收集、存儲、整理、分析、控制、管理各個環節的投入產出效率被大幅抬升。同時,新的技術創新又可以基於已獲取的資料實現新的反覆運算和升級,從而進一步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不斷的技術反覆運算導致數字密集型產業在任何經濟週期內的中間成本都將始終保持在低位水準。此外,隨著資訊技術創新不斷偏向資料要素,這將帶動其他要素資源(如資本和勞動力要素)不斷向數字經濟產業聚攏,從而促使資料密集型產業的總體規模報酬遞增。相關研究預測,2025年中國所擁有的資料規模可能將占世界資料圈的30%,在全球範圍內首屈一指。預計到2030年,中國與數字密集型產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將超過1000萬。龐大的資料規模和數位人才庫將為中國實現資料持續積累和質變提供保障,並為中國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整體水準抬升將是中國推動技術要素增長的長期動力。實證研究發現,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積累(勞動者知識、技能、健康狀況等)互為長期因果關係。在全要素生產率中,技術創新的提升需要人力資本的全面升級和不斷積累,而技術創新本身的提高將加快人力資本的積累,促進人力資本投入效率上升。隨著老齡化加劇,中國總體勞動人口規模將在未來15年內持續下滑,為了平衡人口加速老齡化帶來的社會不均衡問題,中國政府更加重視「共同富裕」以促進和擴大人力資本進一步的潛在增長空間。具體來說,通過優化社會收入分配體系,中國將進一步提升勞動力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快勞動力在不同空間和區域的流動,拓寬階層流通和上升通道,通過提高勞動力要素的整體品質實現人力資本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支持,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迴圈提升。

【開市追揸沽】滙控恒生業績前瞻 加息預期升溫續利淡港股?

責任編輯︰梁浩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程實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欄名 : 實話世經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