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消費新聞結果揭曉 呢單新聞贏左「撞跌得得B事件」
由消費者委員會主辦的「虎年十大消費新聞」選舉,於周一(6日)公布結果,共獲4,750人投票。影響全港市民的新膠袋徵費以3,463票登上榜首,至於有小童不慎撞跌大公仔模型,商戶索償3萬元事件,亦以3,315高票獲選為第2位,更同時獲公眾投選為「最離譜」消費新聞。
【溫股知新】港股調整睇咩位? 分段部署我有計!
多宗疫情相關的新聞均進佔十大,其中5宗涉及快測包、航機安排、消費券及商戶結業;另外有2宗與網購相關,包括網購騙案急增及演唱會售票網擠塞。投票結果反映,由抗疫至復常,消費者關注的新聞夾雜了疫情和其他多元化的議題。
【拆利是前必睇】$1000開始致富 Bob 林盛斌Youtube 平台分享 拳王泰臣破產的真正原因,詳見【下一頁】




膠袋徵費實施多年,去年12月31日起由5毫增加至1元,希望消費者進一步減少使用膠袋。「膠袋徵費加至1元冷凍食品不獲豁免」以3,463票榮登榜首,得票率佔總投票人數達73%。消委會一直積極倡議可持續消費,對市民大眾推選膠袋徵費為首位,足以引證可持續消費的重要性已日漸提升,並於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











【返工的理由】返工唔單止為錢 有人為咗過日晨 仲有人係因為咁而返工?【見下頁】
另一宗性質截然不同的新聞,同樣備受消費者關注。去年 有男童不慎挨跌玩具店的大公仔模型,其家長被商戶要求賠償3萬元。事件在社交媒體極速升溫,在網民熾熱的討論下商戶最終向事主退款和致歉。「男童挨跌天線得得B模型須賠3萬惹爭議店方終退款致歉」以3,315票獲選為第2位,同時以3,308票獲選為「最離譜」消費新聞,得票率佔總投票人數達70%。雖然事件並非常見,但 網上資訊傳遞迅速,即使是本來不認識相關商戶的消費者或會因事件而對有關商戶留下負面印象。商戶處理爭議和突發事件時宜採取更靈活及更有彈性的手法,並提供優質的客戶服務,以維持良好商譽和口碑。消費者面對此等突發情況時亦要保持冷靜,與商戶深入溝通,以作調停。
去年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不少跟疫情相關的新聞都進佔十大。其中,消費者到處搶購快速抗原測試包的景象,相信不少人仍然記憶猶新。當時坊間不少快測包質素欠佳,更有不良商戶趁火打劫、坐地起價。消委會隨即於3月,推出快速測試包的網上認可名單搜尋器,讓消費者可以快速查證產品是否符合相關認證。「快測包質素問題多收48宗投訴消委會推網上搜尋器一查即知認可名單」以3, 008票獲選為虎年十大新聞第6位,同時以2,120票獲選為「最抵讚」消費新聞。
疫情同樣影響航空旅遊業,有兩則新聞分別佔第3和第7位,「0+3」措施生效後,外遊需求增加,航空公司或未能即時調配資源,因而出現取消航班的情況。 「『0+3 』生效首月出境人數增7成香港快運突取消多班已售機票航班」以3, 199票位列第3位。第7位與較早期的熔斷機制令到部分航班取消有關,不少外傭無法來港,供應緊張,相關新聞獲2,847票。
為進一步刺激消費,政府推出第二期的電子消費券並增設支付平台,讓消費者能在家消費,相關新聞獲得2,682票,位列第8位。然而,年內亦有不少商戶結業,當中以一連鎖餅店突然結業在網上引起熱話,被指事前仍出售和宣傳其餅卡,懷疑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獲得2,641票,位列第9位。疫情亦令網上購物成為消費者生活之日常,網騙個案大增。「2022年首3季網購騙案達6050宗按年增逾4成」獲得3,159票,位列第4位。
同樣可以在網上購買的還有演唱會門票,為打擊黃牛,有主辦單位以實名制出售門票。「MIRROR紅館演唱會首試實名制開售日系統擠塞門票歷時約11小時售罄」的新聞排名第5,得3,020票。
虎年十大消費新聞中的最後一則與本港居住環境息息相關。有劏房業主因濫收水費而被判罰款,是租管條例生效後的首宗個案,獲2,583票。此新聞同時以2,633票獲選為「最大快人心」新聞,反映大眾都期望在法例保障下,消費者能獲得公平對待。
同場加映:【青姐話】港股升勢流定堅 幾個指標睇住先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責任編輯:陳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