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時尚】環保時裝平台女舵手兩度轉行 盼解救時裝業環境污染
香港每日棄置的衣物數量據估計多達170公噸,時裝業界不乏有心人正採取行動,加快可持續發展,由設計、生產到銷售等層面改革。本地環保時裝NGO Redress創辦人Christina Dean坦言早年兩度轉行,正是瞄準本港可持續時尚市場的缺口,發展回收及循環再造廢棄時裝紡織物等工作。
Christina Dean在2005年伴隨丈夫移居香港,她指當時本港市場仍少有企業領域重點關注可持續時尚,或是發起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而且「時裝品牌也沒可能要求消費者停止購物」,於是主張以更環保的方式,包括選購二手衣服,以及進行升級再造,相信更容易獲得支持。
使命感驅使 阻止污染更便宜
該主張的背後原因,是她認為阻止污染比處理污染便宜得多,並比喻:
在公共衛生領域也是如此,如果你能預防一種疾病,它比處理這種疾病要便宜得多。而時尚界也是一樣。
她分享,自己過去原本是一位執業牙醫,其後轉職記者時的經歷,深深影響了發展的意向,甚至造就她深耕於可持續時尚市場逾16年,成為可持續時尚倡導者之一。
從事牙醫工作期間,她已漸漸察覺自己更偏愛研究英國公共衛生政策,例如探索有哪些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保護公眾健康,於是辭去該工作轉職記者,重新接受培訓,並且將該研究「以具有最大成本效益來解決問題」的思維套用於環境污染問題之上,協助探討。
至今心態與早年擔任記者仍相同
回顧當年的記者生涯,她寫了很多關於時裝及紡織業污染環境的文章,更對該產業愈來愈感興趣,在過程中又找來不同環保專家、團體或非牟利組織等分享如何拯救環境等觀點。更笑言自己由「執着的記者」身份,問了很多問題後,受好奇心驅使其身體力行,盼以實戰經驗發掘答案。
儘管經歷3年多疫情,令「求生存」成為各企業或組織近幾年的關鍵營運任務。可是她直言,時至今日,其營運心態仍與當初擔任記者時的態度相同:
堅持不懈地提問,直到沒有答案為止。有使命感,而非「有商機就去做」。
【可持續發展】社企花7年鑽研有機堆肥 盼推動廚餘回收業發展 不再單打獨鬥
【2023企業趨勢】逾7成CEO憂全球經濟衰退 企業擬定4大戰略應對
3R戰略審視發展 藉NGO角色推動生態圈
過程中,她又以「3R」來克服問題:
-
重新制定戰略(restrategize)
-
重新調整(realign)
-
重新聚焦(refocus)
並反覆測試工作是否有影響力、做法是否正確、是否能實現目標。例如近日就正審視如何將活動的人流、流量,有效地轉為帶動收入的來源。
年復一年,她坦言當中亦經歷了很多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時刻,如資源有限、難以從「紡織廢料之戰」取勝等。
不過,她留意到大多行業領袖、設計師、消費者已意識到氣候變化危機,加上近年各持分者對ESG(環境、社會與管治)的期望更濃。令其NGO更容易「找到其他真正關心的人」,與時尚行業、紡織行業、貿易協會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推動理念。




雖然在近年經濟環境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亦有改變,反而有利其二手衣服銷情。她指,由於二手衣服的價格較便宜,更易吸客。無論是較年長的女士、尋求復古或喜歡獨特風格的,以及尋求更低價的奢侈品牌配飾及鞋履等客群也有。
二手衫銷情佳 去年收入千萬
據透露,Redress在2022年總收入達1,000萬元,其中70%來自政府「創意香港」辦公室,以及私人家族基金會和企業基金會;15%來自Redress售賣二手服飾及籌款活動等;15%來自全球企業贊助。
Christina Dean分享,Redress在去年10月,夥拍不同企業及學校,在全港各區設置多個衣物收集箱,並且舉辦「衣物分類馬拉松」,讓市民將舊衣物帶到收集點,結果收集了接近17公噸衣物,不少是全新衣服、配飾及鞋履,情況值得關注。
部分限定店出售 或再造
該棄置量僅為香港每日棄置衣物數量的十分之一,但已堆積如山。她分享,分類後的衣物分別會在Redress期間限定店出售,包括全新及設計獨特的款式等,一些運動服及沒有破爛或污迹等衣服,也轉贈予超過20間本地慈善機構,或送往回收或降級再造。
聯手學界育生力軍 啟發升級再造設計
除了與企業合作回收,升級再造也是另一策略焦點。Christina Dean表示,早年已開始聯手學界,出書、舉辦比賽等,盼教育設計師生力軍減少浪費,啟發他們建立低廢棄、低環境影響物料及生產程序,可循環的設計,有助延長衣物使用壽命。
她表示:
我們只有20人,卻組織了在香港土生土長(homegrown)的可持續時裝設計比賽,並且能連繫全球的150多間大學成為合作夥伴。讓世界各地的人對香港時裝行業印象更深刻。
Redress設計大賽早在2011年推出,當中還包括講座、時尚學院、網上平台及可持續時裝教材套等,讓生力軍認識該循環經濟生態。
記者:張寶燕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