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技】新型電磁鐵助發電 減故障省成本
▲ 只利用金屬製造磁鐵可消除使用絕緣體的需要,令製作過程擺脫了許多昂貴的步驟,甚至減少綫圈發生故障及意外的機會。(PPPL)
近年各國積極發展新能源,以取代傳統化石燃料。當中核聚變(Fusion Energy)發電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地理限制上比風能和太陽能設備的少,所以在低碳能源方面,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惟核聚變會產生高能輻射,容易破壞核發電設施,因此現時仍處實驗階段。
有科學家研發一款新型電磁鐵,具有高度輻射抵禦耐受性,有望跨越核能發展的一大障礙。
核聚變的原理是將兩粒氫原子(Hydrogen)結合,產生更重的氦原子(Helium),再通過使用高溫帶電的等離子體(Plasma),讓快速移動的粒子進行融合並釋放能量。而太陽產生巨大輻射能量的過程,就是核聚變的常見例子。
由於氦氣不會造成溫室效應,加上與核電廠採用的核裂變(Nuclear Fission)發電方式相比,核聚變並不會產生核廢料等危險的副產品,所以全球科學家正試圖在地球上複製核聚變,以產生更環保、高效和安全的綠色能源。
核聚變發電 產生高能輻射
現時可進行核聚變發電實驗的設施,名為「托卡馬克裝置」(Tokamak Machine),它依靠一個稱為「螺綫管」(Solenoid)的中央電磁鐵來產生電流和磁場,並創造等離子體,使核聚變發生。
電磁鐵是由一個絕緣導綫綫圈組成,該綫圈能承載電流,在電流流動時產生磁場。除可用於托卡馬克裝置外,在廢車中用來吊起汽車的起重機,又或掃描人體內部的磁力共振成像設備等,都同樣需要電磁鐵。
然而,當應用於托卡馬克裝置時,由於核聚變過程會產生高能量的中子(Neutron),隨着時間推移,就會破壞電磁鐵周圍的絕緣層,導致電磁鐵失效,從而限制了托卡馬克裝置產生核聚變能量的能力。
如何解決電磁鐵崩壞的問題,成為核聚變發電技術的關鍵。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電磁鐵,可使金屬在磁鐵中起到絕緣作用,防止中子對其造成損害。
PPPL首席工程師翟玉湖指出,未來的商業用核聚變電站需要連續運行數天,但現時的電磁鐵壽命很短,根本無法適用。他表示:「我們利用創新的方法簡化製造電磁鐵的過程,同時使磁體對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有更大的耐受性。」
極低溫下 電流無阻力通過
新型電磁鐵的導綫是由鈮(Niobium)和錫(Stannum)構成,當以特殊方式加熱時,這些元素會形成一種超導體,允許電流在極低的溫度下無阻力地流過,因此可消除為減少電流洩漏而使用絕緣體的需要。
翟玉湖表示,只利用金屬製造磁鐵可消除使用絕緣體的需要,令製作過程擺脫了許多昂貴的步驟,甚至減少綫圈發生故障及意外的機會,從而節省不少維護成本。
再者,新技術允許電磁鐵在很小的空間內攜帶大量電流,因此也可減少電磁鐵在機器中佔據的體積。他強調:「相比起現時主流採用的電磁鐵,新型電磁鐵能在更高的電流密度和更強的磁場下運行,因此同樣有助降低發電成本,相信該技術將為電磁鐵領域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記者:陳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