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通關】防疫措施鬆綁、觀望兩地通關 市面有人歡喜有人愁
剛過去的除夕元旦長假期,受惠於防疫措施大幅放寬,市面消費氣氛暢旺且現「報復式消費」。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去年(2022年)聖誕節前後至元旦期間,本地餐飲業生意額比去年上升1成,尤以中式酒樓表現最為理想。不過,亦有飲食業界指防疫措施放寬對其生意起不到果效,生意額不升反跌,在節日期間與2021年同期相比下跌近5成。
【中港通關】新地15大商場 除夕元旦人流生意升2成 斥資1000萬元獎賞迎通關
【中港通關】新地7大商場「好賞 • 同遊」迎通關 推兩地互惠消費禮遇組最強循環消費圈
防疫措施鬆綁 傳統大節將至 消費意慾回升
隨著本地防疫措施鬆綁,包括取消疫苗通行證及大幅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等,以及農曆新年將至,市民的消費意慾和信心普遍上升。黃家和指出,2022年聖誕節前後至今年元旦期間,本地餐飲業生意總額錄得4億元,勝預期的3.8億元。他解釋,雖然香港經濟仍未從疫情陰霾中走出來,但港人被壓抑逾3年的消費意慾已「不勝負荷」,因此市面出現「報復式消費」是預期之內。黃家和又舉例:「今年工展會萬人空巷,熙來攘往,大部分商戶銷情理想,場內整體銷售額上升,反映市民消費意慾澎湃,消費信心逐漸恢復。」
餐飲業人手短缺及成本上漲 業界倡輸入外勞
此外,黃家和指出,隨著中港兩地本月起有序通關,預料香港經濟收益將逐步恢復,至今年第3季整體生意額或可回復至疫情前9成。惟他又指餐飲業正面對嚴重人手短缺問題,以及預料食材價格今年或錄得約15%升幅,成本上升最終將轉嫁消費者,餐廳被迫加價。「疫情前業內就業人數達26萬,現在已跌到只有20萬左右」。他續稱,訓練新人需時,且陸續有富經驗的員工退休或移民,雖然新科技可以解燃眉之急,惟未能起到治本之效。長遠而言,黃倡議港府適量引入外勞,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的缺口。
高檔及耐用品生意銷情冷淡 通關未能奏效
寬巷子(Quan Alley HK)傳訊總監林柏希表示,其火鍋餐館則未能受惠防疫措施鬆綁,剛過去的節日期間,生意額較2021年同期下跌近5成,入座率平均只有6成。林指出,對外通關反而對以高消費群組為目標顧客的生意帶來負面影響,原因是這群顧客將疫情期間所累積的預算一次過用於疫後外遊,回港後消費則要「慳荷包」。
德國寶(香港)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陳國民同樣預期,通關對其生意未能起直接作用,且這個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陳解釋,德國寶的顧客主要是香港居民,而且其品牌所售賣的產品屬於必須品,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較低。惟他仍對2023年的生意抱正面態度,預料今年生意「總比去年(2022年)好」,或有單位數字的增長。
提振經濟需時 港企需因時制宜
黃家和樂見港府有循序漸進的通關時間表,並表示對通關後的整體經濟前景感樂觀。預計今年第3季可達至全面通關和市場正常化後,本地餐飲業生意額或可回復至疫情前9成。他預計2023年餐飲行業生意總額會有10至15%升幅,達1,100億元。陳國民則表示,今年需要「見步行步」,「還看後續經濟氣候及社會環境如何,才能適時制定出審慎、及時而有效的營銷策略」。
記者:楊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