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與WTO同警告 去全球化對經濟有負面效果
環球經濟受俄烏戰爭及通脹高企等因素影響,嚴重陷入衰退危機。國際貨幣組織(IMF)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領袖一同發出警告,經濟「去全球化」恐有負面效果,呼籲改為多元化供應鏈。
英國11月食品通脹率12.4%創新高 生鮮類帶動升幅 【下一頁】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會晤後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及俄烏戰爭,全球化面臨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挑戰。奧爾基耶娃呼籲各國及地區,不要縮減全球貿易規模。
同場的WTO總幹事伊韋阿拉(Ngozi Okonjo-Iweala)認同格奧爾基耶娃觀點,指WTO估計如全球貿易分成兩大陣營,全球本地生產總值(GDP)長遠計算將減少5%。
伊韋阿拉指出,降低貿易量及採取更多貿易保護措施非但不會更易解決問題,反而增加難度。伊韋阿拉更稱保護主義﹑貿易脫鈎及碎片化(fragmentation)將極具破壞力,而且成本極高。
南韓首爾地鐵罷工 非繁忙時間班次減近3成 【下一頁】
兩人指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或最受「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及碎片化打擊,伊韋阿拉指有關國家的GDP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
奧爾基耶娃則指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中國及美國的經濟增長放緩,數據認為兩國明年經濟增長甚至低於IMF在10月中時預測的2.7%。奧爾基耶娃稱商業及消費者情緒均顯示,今年第4季經濟活動持續減弱,估計趨勢將延續至2023年。
奧爾基耶娃指包括約半歐盟國家在內的全球3分1經濟體,可能在明年陷入衰退。現時通脹周期預計更長,但估計明年最終會回落至約6.5%。
追蹤國際熱話,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按此】
責任編輯:吳漢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