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社企花7年鑽研有機堆肥 盼推動廚餘回收業發展 不再單打獨鬥

16:00 2022/11/27

分享:

分享:

社企FoodCycle+聯合創辦人鄭逸豪直言,香港環保產業下線欠缺經驗及人手,該企亦正積極招攬人才,日前於社企民間高峰會2022向年輕新世代分享更多有關環保行業的出路、發展機會等,吸引年輕人才入行。

有言本港環保產業的發展前景堪憂,但社企FoodCycle+聯合創辦人鄭逸豪直言,早於20年前留意到海外及內地市場,有不少靠回收再造「搵食」的成功例子,反而深信以創新項目及跨領域合作,同樣在本地大有作為。他指:

隨著企業及政府加大資源投入,終於不再單打獨鬥。

同時為早年研究的升級再造(upcycling)方案,爭取生存空間。

入行15年 初期未遇上好時機

鄭逸豪早在15年前入行,現時除了擁有社會企業家的身份,鑽研回收有機廢棄物、蚯蚓堆肥、以豆渣製成貓砂、魚菜共生等促進可持續發展方案,還有從事環保、「環境、社會和管治」 (ESG) 顧問工作,以及於多間大學擔任兼職講師。

早年於中大環境科學系學士及化學系碩士畢業後,他曾到蘇格蘭公幹,該地由能源及產業,以至日常生活中關於環保的巧思亦隨處可見。在公幹期間他亦見識到不同回收項目,並因工作機會接觸到廚餘回收,因此萌生於香港創立廚餘回收業務的念頭,分別於2010年及2017年創業。

多年來默默耕耘,惟初期並未遇上好時機、好政策,首次創業失敗損失數十萬元,甚至曾被太太「勸退」。即使在收入方面,對比僅在大企「打工」,月入至今已超過10萬元的同系畢業生,收入相差一半,他仍表示對廚餘回收業的發展出路抱持較樂觀的看法,認為市場環境轉變、改善產業發展模式等,將帶來更多可能性。於是吸取經驗另起爐灶,創立社企FoodCycle+。

    點擊圖片放大
    +2

【人才管理】廣告界變態福利不再? CEO籲打造共享成果文化

【環保回收】L'Oréal調查:疫情下8成港人關注環保 夥社企回收美妝產品容器

社區推行回收項目、企業關注ESG 逐步推動

他認為:

香港人的質素並不低,而且近半年來參與社區推行的回收項目時,見到的成果非常驚人。來到回收點的人都是守規矩,清楚了解回收要求的。

另加上回收點以積分兌換禮品作招徠等,均有助推動產業進一步發展。由以前觀察所見,可能僅有5%人願意為環保付出、支持環保,至現時已達到40%。

    點擊圖片放大

隨著近年公眾環保意識抬頭、企業愈多愈關注「環境、社會和管治」 (ESG) 並將其納入長遠發展項目、政府角色有明顯轉變,陸續令他在推動市場合作的情況有改善,他更預期該社企有望於未來3至4年回本。他指,尤其留意到與食品廠、酒店業及餐飲業合作,推行新項目及方案如廚餘種植時,變得更容易。

例如一些與大型酒店集團及連鎖餐飲店的合作計劃,也變得更長遠,不再是短短數個月完便完結。他指:

由於合作成果可以量化,因此即使廚餘回收項目所需費用比普通掉垃圾貴3倍,企業也願意去做。

至於近年政府的角色,他亦認為有明顯轉變,令其不論是獲邀請或自己報名獲得的機會都有增加,不再「單打獨鬥」。回顧10年前,他與當時的商業夥伴均難以找到任何環境保護署的人來洽談廚餘回收:「對外雖說支持(廚餘回收),但實際上又有多少資源支持呢?」直至2018年,環保署啟用O.PARK1(位於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其察覺未能獨力完成所有工作後,終於進一步考慮與第三方公司合作。

目前該社企開設的廠房位於上水,該場地每月總計回收約40至50噸有機廢棄物,當中約25至30噸有機廢棄物包括:涼茶渣、咖啡渣、豆渣、啤酒糟、木碎等添加物,會用作生產其重點項目:有機堆肥產品「加樂泥」,每月大約轉化成5至7噸加樂泥,有穩定出產。他指,早前花約7年時間鑽研,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以及多間食品商支持,才於今年年初正式推出市場。據透露,該產品在6至7月高峰期月入達8萬元,現時則為4至5萬元。

反思環保產業窘境 主要欠經驗及人才 

回顧本港在2017年觸發的廢紙圍城,以至近年轉型回收木製電橙柱及防撞木欄循環再用的志記鎅木廠面臨逼遷、回收紙包飲品盒機構「喵坊MilMill」等風波,均喚起公眾關注香港環保產業、環保回收面臨的窘境。

鄭逸豪認為,MilMill風波更啟發外界反思,是否必須是高科技的類別如工業4.0,以及元宇宙技術等,才能在此地有生存空間。

他又形容,香港環保產業下線的正面對的情況是「遺失了某些東西,多於技術落後」,包括欠缺經驗及人手。例如該社企早前研究豆渣製成貓砂的項目:

在內地訂部機來香港,可是到了香港卻無人懂得組裝、無人識做。

雖然香港的科研前衛,可是能夠落地應用技術的人才卻十分罕見,因此該產業的發展亦難以一步登天。預計未來還要5至6年才可追上步伐。

【成功之道】律師跳出Comfort zone轉戰衛生科技界 研機械人消毒方案衝出香港

盼吸年輕人才入行 宜從兩大方面增誘因

以FoodCycle+推動的廚餘回收為例,鄭逸豪認為升級再造(upcycling)部份也是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才,更令他感嘆的是,願意投身該產業下線的年輕人才愈來愈少,

也遇過一些實習生,只懂寫紙上談兵,未必肯落手落腳做basic research。

同時建議學界,應更清楚讓學生認識該行業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現時他亦正積極招攬人才,並於社企民間高峰會2022,向年輕新世代分享其作為社會企業家的經營心得,如何推動創新等。期望藉此讓他們認識更多有關環保行業的出路、發展機會等,吸引年輕人才入行。

他又建議,可以從兩大方面增誘因,包括:1/ 政府可夥拍有經驗的公司分擔工作,要有耐性發展,並免得業界及人才擔心削減環保產業資源;2/ 業界則可增加薪酬福利。

記者:張寶燕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