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MIT專家:自動化加劇收入不平等現象
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研究發現,在過去40多年,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低的美國公民之間的工資差距急劇上升,主要源於單一因素:自動化。
同場加映:【青姐話】上落市炒波幅 贏就谷輸就縮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家David Autor的闡述,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從1980年的6.82萬億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20萬億美元以上。但是,做大了近3倍的蛋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他們的盤子裡得到更多。
他續稱,過去美國40年的情況,與1963年至1972年期間的情況,截然不同,當時「工資強勁增長,而且在所有教育的性別群體中均勻增長。」
雖然自1980年以來,受過研究生教育的人的實際工資有了很好的增長,但沒有高中學歷的美國男性在2016年的工資比1980年的工資少了15%,這是按通貨膨脹調整的。英國和德國的情況也類似。
長期以來,簡單、重複的工作顯然沒有很大的前景,事實上,正是這種非技術性工作最容易被自動化取代。但MIT學院的團隊認為,即使你控制了其他因素,如工會參與度的下降,自動化對受影響群體的工資的影響也比人們想像更差。
根據MIT專家的研究,實際提高整體生產力的自動化,例如,轉移到機器人工廠生產綫,比人類工人更快、更少地製造東西與消除工作崗位、為企業主省錢而不提高生產力的自動化之間的區別。
最完美的例子是超市收銀員工作的流失,轉而使用自動結賬機,而這些機器根本沒有更好或更快地完成工作。這種「一般的自動化」所達到的目的只是把錢從非技術工人手中向社會階層輸送而已。它有利於一個群體而不是另一個群體,對社會沒有更廣泛的好處來抵消這種不平等的增加。
過去的40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連接性、能源儲存和其他一系列因素的技術融合中,有望使更多工作實現自動化。資本通常將工人視為「黑匣子算法」:給定輸入A,它期望輸出B。但數字算法正在迅速變得更聰明,而人類的大腦可以說在過去幾十萬年裡除了萎縮之外沒有甚麼作為。今天,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發現他們的收入能力被自動化拖垮了,他們的生活被通貨膨脹消滅了。明天,這將是高中畢業生還到這種景況,然後是大學畢業生,而且速度會愈來愈快。







同場加映:【溫股知新】時間換空間 股票教你揀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精明理財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收看更多財經評論影片請登入iMTV+【https://bit.ly/3vHyRIn】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編輯:沈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