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港企研穿戴式機械人 倡中風者自主訓練、重建神經通路
過去20年,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普遍中風病人在脫離生命危險後,都要面對活動能力下降的問題。惟針對中風患者,以訓練病人活動能力的復康器材寥寥可數。初創科企Fleming MedLab,利用軟體機械人技術,研製出一套醫療級別的穿戴式機械人,幫助中風患者重建神經通路,改善其活動能力。
該企針對中風復康者,研發一系名為「Fleming Ankle」的穿戴式機械人。穿戴裝置可應用於手掌、膝蓋和足部的關節位。透過氣動驅動,令應用在病人關節上面的軟體機械人施力,從而協助病人完成他想作出的肢體動作。
根據政府指,腦血管疾病是香港第四大常見死亡的主因之一。在2021年,因此而死亡的人數為3,126人,佔該年度所有死亡登記的6.1%。Fleming MedLab聯合創辦人兼總裁鄭栢誠稱,由於醫療技術和搶救速度提升,中風的死亡率不算高,但約8成中風倖存者,病發後仍要面對活動機能嚴重退化等後遺症。
重視病人訓練意慾 以裝置作副助
綜觀現今醫療市場,特別是在本港,大多用於訓練活動能力的復康器材,都是為腦外傷(TBI)和脊髓受傷 (SCI)患者而設。他與該企另一聯合創辦人兼技術總監香皓林均認為,該些儀器主要是透過機器用力拉扯病人,使其做到某些動作。若然中風病人在有自主意識的情況下,再配合儀器協助,練習做出指定肢體動作。反覆訓練可以重建神經通路,令受損的神經有機會再次「學會」如何控制肢體活動。
要讓病人重新學會活動手腳,其中一個關鍵要素是病人想不想「郁動」。因此,香皓林在裝置中,加入動作感應器和肌肉電流偵測功能,可以分析如腳掌力量的分布,和肌肉中的電流,從而分析病人是否有意慾作出步行動作,繼而讓裝置施力。
把握黃金康復期 成效可達3至7成
他續指,綜合現時數據,預料病人每星期配戴該儀器訓練3次,每次約半小時至1小時。在進行約10至20次訓練後,病人的活動能力可以回復3至7成不等。惟仍要視乎病人本身中風時的嚴重程度,難以一概而論。
二人又強調,中風病人在病發後的3至12星期,是臨床上復康活動最為有效的黃金時期,受損的神經最有機會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復。過後,其恢復能力會進入瓶頸,康復效果亦不顯著。考慮到病人在復康黃金期中或仍然留醫,他們正致力按政府要求逐程求收集數據,以取得醫療器材認證,將Fleming Ankle帶入醫院及復康中心中。
自設App 客觀分析康復進度
此外,為更好地追蹤病人康復進度,Fleming Ankle設有自家軟件進行分析,可供協助臨床測驗的物理治療師及相關人士查閱。兩人計劃將現時簡易控制版面的軟件,美化至可供醫生、物理治療師和病人查閱的客戶版本。
香皓林指,坊間對物理治療的成效沒有標準,病人情況不同,動作完成度亦不同。
物理治療師對病人康復進度的評價可以很主觀,他的一句話便可能會令病人失去治療動力。相反,若可以用相關的數字顯示其進度,再加入建議,便可以更好地協助病人治療。
目前,研發項目已進入臨床測驗階段,正與理工大學、2家醫療機構和其他自願參與測試的中風病人合作,預計明年第一或第二季,可應用於部分本地診所及復康中心。
責任編輯:殷凱怡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