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市營商】調查:6成半港人選擇光顧相同理念品牌 購物最信親友意見
▲ 消費者對企業及其ESG投資工作的要求日漸提升,而且更認為此是企業的社會責任。(資料圖片)
疫情無疑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亦令他們對零售商的要求愈來愈高。最新研究報告發現,雖然香港及大灣區的消費者均傾向光顧抱有相同理念的品牌。
【一舉兩得】英國KFC夥慈善組織 三分之一新員工來自弱勢社群
畢馬威中國、香港貨品編碼協會及滙豐銀行昨日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分別訪問了超過600名香港消費者及約1500名大灣區消費者,了解其消費習慣及期望。研究發現,大灣區及香港分別有82%及65%的顧客,傾向選擇抱有相同理念的品牌;香港的比例更按年上升3個百分點。
不過,大部分消費者並不願意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工作,而花更高價錢購買產品。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的香港消費者願意支付額外金錢,以完全補償碳排放;大灣區受訪者比例稍高,達59%。相反,香港各有69%的顧客認為,當他們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購物,或網購時以對環境帶來較少傷害的方式送貨時,應當被獎勵;大灣區的比例更高達8成。
認定是企業的責任
香港貨品編碼協會總裁林潔貽解釋,消費者對企業及其ESG投資工作的要求日漸提升,而且更認為此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故不認為消費者需要額外付更高價格。相反,他們更會認為品牌應鼓勵消費者支持可持續發展,例如給予額外的消費獎勵等。
調查又比較消費者在購物時,最受甚麼因素影響。 畢馬威中國香港消費品及零售行業主管合夥人許昭淳指出,中國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不同,網購習慣亦不一樣。不論是香港或大灣區的受訪者,購物時首三位考慮的因素同樣是(1)親友意見、(2) 網站上的產品資訊,及(3)網上用戶評價。其後則開始不同,大灣區顧客的第四、五位分別是產品影片及帖文,和直播介紹;香港顧客依序門市的銷售員,接著才產品影片及帖文。
【疫市開店】情侶檔創業由網店起家 疫市門店生意反超前(有片)
【買機票】準備聖誕、新年去旅行 報告貼士:周日訂機票平23%
記者:葉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