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個案】有錢人也有煩惱? 銀行主管擁逾半億身家 冀45歲前退休卻不知如何入手
香港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身家逾數千萬人士大有人在。今年41歲、任職銀行主管的Aska就是其中一份子。Aska的目標很明確,便是在未來4年內,即45歲或之前,可以提早退休享受人生,到時每月能夠有8萬至10萬元生活費便已經心滿意足。
【溫股知新】若有智慧 不如趁勢
討論開始時,Aska提到一些很重要的字眼及概念,這些應該亦是大部分人規劃時的考慮。一、首先便是「應該如何做好資產配置」:他明白今天做的安排未必適合將來的需要,所以想知道應怎樣按人生階段配置資金及資產。他問到60歲時的資產如何配置,如果有80歲命的話,到時又應怎樣安排餘下資產呢?




















【iM定存攻略】虛銀新客戶優惠 港元12個月定存升至5.5厘,詳見【下一頁】
二、「長綫需要」:尤其是Aska現時只是41歲,如果他計劃在45歲退休,預期退休後的生活時間可能會達到40年或以上,還有太太和他是同齡,而一向女性的預期壽命比男士多幾年,所以太太到將來可能會面對一個更長的退休生活,怎樣安排資金及資產才可以應付這樣的長綫需要呢?
三、「可持續性」:Aska所說的「可持續性」是今天一個很熱門的詞語,因為熱門投資趨勢ESG中的S便是指可持續性。而在個人理財上,這概念亦很重要,理財不能夠只看今天,一定要根據環境變化而持續地調節計劃,環境包括內在和外在的環境因素。





Aska的疑問,都是環繞目前的資產配置是否適合。Aska提到家庭狀況方面,他和太太很享受二人世界,不打算要小朋友,沒有傳承的需要。雙方家長仍然健在,自己亦有能力照顧生活,所以他們所給的金錢亦只是一些零用錢而並非必需的生活費,變相人壽保障沒有必需,所以責任上主要都是為另一半而安排。
Aska提供的資料已非常清晰,其實他的問題正是他的憂慮,便是現有資產組合是否真的可以應付他預算未來的數十年兩口子的期望生活。雖然有很多疑問,但他的家庭計劃重點便是需要從現金流開始。
按Aska需要每月10萬元來計算,一年生活費便是120萬元。目前屬於通脹上升的周期,但根據過往經驗,我取平均數每年通脹3%來計算,他每年的生活費便會增加3%,45歲時便需要135.1萬元,如此類推。未動用的資金應該有回報,假設以能夠追到通脹為本,所以假設為每年4%增幅,當然是否能夠做到要視乎很多變數,但應算是一個審慎而合理的假設。
【消費優惠】麥當勞App用戶$100享8杯咖啡 低至半價品嚐手調咖啡,詳見【下一頁】
以這些假設推算,如Aska百年歸老到100歲,他45歲時需要的金額便是5,870萬元。而目前Aska手上總資產扣除按揭之後有6,753萬元,相比需要百年歸老的現金流仍然多出883萬,似乎已經達標,但事實又並非如此。因為總資產足夠不代表能夠產生足夠現金流應付期望生活,目前Aska手上資產絕大部分都是物業,佔淨資產值77.5%!
物業佔淨資產過大
如扣除不會用作製造收入的自住物業的話,淨資產值降低到4,262萬元,收租物業佔淨資產比例亦下降至64.3%,仍然是最大比例的資產。而收益方面,目前香港物業的租金收益率是2.44厘,海外物業是3.73厘,股票組合是4.32厘,所以不論資產值或收益率都未能達到Aska的期望需要,如想達到期望現金流便需要增加資產或增加收益額。
【MPF】強積金年初至今人均慘蝕逾6.2萬元 香港股票基金10月份輸14.4% 邊隻股票基金有逾8%回報﹖,詳見【下一頁】
說到這裏,Aska亦非常認同,他亦感覺很無奈,因資產值很高,但卻不能夠製造足夠收益應付生活。他提到過去香港物業升幅理想及較容易借錢,所以他過去曾加按香港物業來購買海外物業,期望從投資物業中獲取更大利潤。但現時香港樓價走勢不理想,估計未來租金收入會下調,擔心萬一失去工作便難以應付每月的必需支出,變成入不敷支,感覺面對的風險正在加大,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從Aska的人生規劃來看,持有收租物業並非他的最佳選擇,原因是他不需要留資產給任何人。既然沒有牽掛,更有效率的資產配置做法便是充分運用手上資產安排生活,不用擔心需要保存資產,讓資產在未來數十年逐步套現來製造收入,應付Aska及太太的生活需要。
Aska需要將現時手上資產整理,增加一些有機會派發4厘或以上收益的資產,減去收益不理想的收租物業,到時他要在任何時間退休亦沒有問題。所以Aska目前要做的是取捨決定,是否應該為了獲得更理想的收益率而賣出物業,但會放棄物業未來的潛在升值機會。Aska聽過分析後亦非常同意我的說法,他更感覺現時持有物業作為投資是雞肋。
他有想過出售投資物業,但又發覺有另一個難題,便是他知道將物業放售後不應該將金錢只存放在銀行收息,但不知道應放在甚麼資產。而且近年股市動盪,偶一不慎便可能會面對雙位數的損失,更不知何時才有機會重回升軌,所以感覺有很多事情都看不透,因此才聯絡我,希望有中肯的意見幫助解困。
投資目標應以收益為主
我向Aska解釋,他目前要做的首要事情,是確認他的人生目標的次序,假如他希望盡快可以退休,之後在香港或海外生活,而手上資產能夠製造收入應付每月支出,那便應該從收益角度配置資產,他認同他的投資目標應該是追求收益多於資本增長。
檢視現時Aska的組合,除了物業以外主要便是股票,基金只有數萬元,總值764萬元,是他第二類最高比例資產,數值不少,但相比他其他資產值,只是11.3%,這反映出Aska對這類進取資產的興趣不算大,他不是一個進取投資者。Aska持有股票本意都是以賺息為主,但這兩年,未經過這兩個月的跌幅前,已有近兩成跌幅,今天更慘不忍睹,令他不敢再繼續投資股票。
他也不敢再投資基金,他過去曾以槓桿形式投資派息基金,升市時當然可以賺更多,但跌市時同樣會放大損失,因此2020年初疫情開始爆發時,他的基金組合短時間內便出現大幅貶值,令他猶有餘悸,不敢再嘗試。Aska過去的投資失誤令他不敢加大投資額在股票及基金,結果大部分資金便投資在物業,而今日又覺得不是好的安排。其實投資就像美食,無論多美味,都不宜偏食,而且有些對自己有益的食物,反而不夠美味都應要食。
目前他的淨資產值已有6,753萬元,Aska提到就算這個數值進一步增加到8,000萬元或1億元,對他來說並不會增加多少滿足感,因為只要足夠應付他期望的生活及不需要留存給其他人,再多都只是一個數字。
考慮到環境及心理因素後,我建議Asak應該在組合中加入一些派發收益穩定性較高的資產,例如投資級別債券及儲蓄保單等,在目前加息環境下,這類資產的中長綫收益率有機會提升,如目標回報率是4厘的話,相信能達標的機會不低。
假設Aska只有現時資產4,262萬元應付退休,未計自住物業,而以生活費每年現值120萬元,通脹3%及資產回報率4厘計算,資產在他81歲時便會用完,到時手上還有的是現值2,491萬元的自住物業,相信用作應付之後十年八載的生活應該沒有問題。
【青姐話】要跌托唔起 要升勒唔住
以上內容節錄自《iMoney Focus》784期「你財策劃師」
撰文: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免費助你解財難
讀者如有任何理財疑難,可【按此】填妥表格或將個人資料及理財目標電郵至alvinlam@hket.com,相約商談。為保障讀者私隱,個案會以化名刊登,一切資料絕對保密。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責任編輯:陳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