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建設更綠色及更智能的香港》研究報告 僅21%受訪者指其企業充分利用技術維持可持續營運
▲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現時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已由建築設計開始。右為吳家穎。(梁巧恩攝)
疫情不但令大眾更注重健康,更關心地球的健康,與環保、ESG(環境、社會和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相關的議題、投資更受關注。
事實上,早於2019年12月,香港聯交所宣佈提高ESG報告的要求。自2020年7月1日或之後開始的財政年度起,香港上市公司須在ESG報告中披露更多信息,刊發報告的時限也縮短為其財政年度結束後5個月內。
商界環保協會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施耐德電氣,早前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並撰寫了《建設更綠色及更智能的香港》研究報告。調查發現 84%受訪者認為可持續性,是其組織策略的核心部分。然而,當被問到過去12個月在能源和可持續性上遇到的主要障礙時,就發現3大挑戰。
1. 62%受訪者認為,要改變長期的商業慣例和組織的思維方式
2. 55%受訪者感到的困難,是現實和理想目標之間取得平衡
3. 41%受訪者則表示,難以獲取準確的數據和信息來制定工作
調查顯示只有21%的受訪者已充分利用新技術來維持可持續營運,亦只有16%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組織在過去 12 個月增加了對數碼化的投資。
商界環保協會行政總裁吳家穎表示,企業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要令各級别同事都秉持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更需融入可持續發展於企業的原則、價值和信念。更重要的是,政府、商業機構和個人需共同努力,才能更易見成果。 施耐德電氣香港區總裁趙啟文表示, 未來30 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增加3倍,而科技可成為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和能源挑戰的一大助力。
是次研究於今年 8月至9月期間進行,共收回205名商界領袖和專業人士回覆問卷,並圍繞特定的環境議題舉行了3次焦點小組討論。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當前企業對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見解,以及對香港在2050 年或之前實現碳中和的準備情況。
本報記者:梁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