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個案】7旬已退休廿四孝父母 想為40歲孩子預留資產 應如何配置

理財智慧 08:34 2022/10/25

分享:

分享:

古語有云:「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身為父母,無時無刻也為子女打算。今期《你財策劃師》的主角,是70歲的Franco,他跟今年68歲的太太已享受退休的生活,是次他希望我協助的兩個要求很簡單直接,便是希望自己和老伴能夠老有所養之外,便是在百年歸老之後能夠為孩子提供一些金錢上的安排。

其實Franco的孩子已經40歲,有自己的家庭,亦有能力應付生活所需,包括供樓,所以Franco實際毋須為他有過多的擔憂。但為人父母的都總希望為孩子多做一步,所以我亦理解他的想法。

    點擊圖片放大
    +5
    +4

【職場熱話】後生仔愈來愈唔識職場規矩? 職場老手列舉4宗罪 嘆一代不如一代 網民反駁「擦鞋文化當成禮貌規矩」,詳見【下一頁

Franco用兒子的名義購買了一份儲蓄壽險,同時他透過保費融資方法增加滾存金額的效率及期望提升總收益。他的說法是等同於每月供款,預算10年後便停止供款及提取累積金額。雖然運作上是如此,但是概念上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每月的支出是償還利息而不是供款,而且金額有機會因貸款利率改變而有變化,例如在目前加息環境下,每月需要支付的利息便會增加,而到將來減息時,支付利息又可能會降低,所以和一般的月供儲蓄計劃不同。

Franco都清楚利息變化對他的保險儲蓄計劃的影響,他以10年為預算資金累積期,到時便會償還貸款,而這10年內希望保存多些資金用作製造收益。現時Franco和太太每月2萬元的支出,當中已經包括了購買醫療保險及支付儲蓄保單銀行利息。換句話說,只要能夠穩定地應付這些需要,生活便可算是無憂。

【職場調查】應屆畢業生最多人想投身IT行業 7成僱主願出逾16K請畢業生 4成人欲離港工作或進修,詳見【下一頁

話雖如此,我提醒Franco他的如意算盤有多種風險,如一些難以預計的支出會出現,主要是因疾病或意外而導致的醫療費用。幸好目前Franco及太太各有一份醫療保險,保險有自付額5萬元,已可應付大部分的醫療相關支出,但支出上必須準備額外儲備,應付未來增加的保費。

了解過Franco未來20多年的現金流需要後,我建議他只需將目前手上的存款之中的400萬元購買政府年金便能夠應付未來中短期的需要。假如Franco現時購買400萬元政府年金,每月可以獲得保證收入26,240元,一年有314,880元,金額比未來7年每年的預計支出多,如果將未用盈餘保留到未來使用,將可應付未來18年的需要,到時他已經88歲,手上還有100萬元存款,股票,債券及居屋可用作製造現金流,生活應不成問題。

 

雖然收入有保證,但女性預期壽命較男性長,所以Franco太太的長壽風險會較高,因此我建議他可以考慮將400萬元年金分為兩部分,他和太太各購買200萬元。這個安排的好處是能夠有效管理太太的長壽風險,壞處是令每月收入減少1,880元。收入雖然減少了,但他們還有其他資產可以替補收益,而生活會更放心。根據此做法及其他假設不變,到Franco79歲時年金收益便不足以應付生活費,需要動用其他資本製造的收益,所以其他資產亦要為將來需要的收益而適當地配置。

【iM話理知】三高環境下 理財自保法

其他資產的分配方面,首先他應該先撥一筆應急儲備。由於Franco已經退休,理應要保存較多流動現金,但400萬元年金已能夠在未來8年提供高於預期支出的保證收益,所以他要了解在甚麼情況下有機會動用大筆金錢,如果沒有特別需要而又想安心點的話,我建議保留等同一至兩年生活費的流動資金已很足夠,所以保守計可以保存50萬元作為應急資金,而另外的50萬元可配置到製造收益資產。

另外Franco還有144萬元金融資產,而股票和債券都是以收息為主,債券更只是政府發行的零售債券類別,包括iBond,綠色及銀色債券。他持有股票的息率較高,但價格波動亦很大,以目前市值來計算,相信這筆資產亦能夠提供平均4厘收益,即是每年能提供大約5.7萬元非保證收益。加上這筆收益之後,他的現金流已足以應付到95歲的需要,按估計到時才有機會收益不足以應付支出,所以Franco應該可以很放心。只是放心不代表不用管理,始終股票價格波動比較大,需要小心選擇。

【iM定存攻略】港元12個月定存升至4.6厘,詳見【下一頁

而追求長綫穩定收益亦可以考慮增加延期年金到組合內。派息基金及年金各有好處及限制,Franco可以按個人風險及喜好分配在兩種資產中。至於留錢給兒子方面,Franco的原意是將儲蓄保單由孩子作為保單持有人,希望將這筆錢留給他,但總數其實都只是20萬美元加上未來十多年的預期資產增值。

另外,他擁有的資產,事實上還未完全發揮功效,我指的便是現時居住的居屋。他可以考慮將居屋申請安老按揭,以10年年期來說,他每月便額外可以得到2.2萬元。這筆錢可以用作購買保障為本的人壽保險,透過保單的槓桿特性而提升將來的收益。如因身體健康原因而未能購買人壽保險,也可以加大儲蓄保險的投保額,相信將來能夠給孩子的資金會更多及更高確定性。如果希望孩子能更妥善地運用留給他的資金,不妨考慮設立遺囑及備用信託。

 

撰文:林昶恆 香港第一代認可財務策劃師(CFP®)、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及中文大學金融學碩士

以上內容節錄自780期「你財策劃師」。

免費助你解財難

讀者如有任何理財疑難,可【按此】填妥表格或將個人資料及理財目標電郵至alvinlam@hket.com,相約商談。為保障讀者私隱,個案會以化名刊登,一切資料絕對保密。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精明理財盡在iMoney網站【imoneymag.com

#如欲收看更多財經評論影片請登入iMTV+【https://bit.ly/3vHyRIn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責任編輯:陳詠妍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