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AI機械人照顧失智症患者 減護理人壓力
▲ 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指出,現今市場上的AI機械人的學習能力強大,還有療癒人心的效果,只是未開發應用於照顧失智症患者。
各地陸續透過科技減輕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投入樂齡科技研發工作,失智症(又稱認知障礙症)正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最新報告預計,2050年全球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高達1.39億,建議各國政府宜重視該議題,立即改善。報告亦有反映,有計劃的診斷後治療、護理及支援,均可顯著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生活質素,惟眾多患者表示沒有獲得任何診斷後的支援服務。
雖然近年已有科企着手研究護理、復康輔助機械人,惟來自丹麥的研究團隊指出,現今市場上的AI機械人的學習能力強大,還有療癒人心的效果,只是未開發應用於照顧失智症患者。如果能夠拓展相關應用層面,將有望彌補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同時減輕家人及照顧者壓力。
該團隊早前開展相關研究項目,成員分別來自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技術與健康科學系福祉科技實驗室、丹麥國家臨床註冊中心,以及奧爾堡長者創新部門,並且由丹麥國家衞生局資助進行。
團隊研究期間,運用日本科企GROOVE X的AI機械人LOVOT,於丹麥3間設有專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服務部門的療養院,協助照顧年齡介乎67至92歲,共42名失智症患者,並藉此觀察機械人與患者的互動情形。該研究成果早前刊登於醫學資訊期刊《JMIR Rehabilitation and Assistive Technologies》。該款機械人之前亦沒有在日本以外的任何臨床環境中進行過測試。
機械人多種感測器 能掌握環境狀態
該款AI機械人頭頂天綫搭載相機、麥克風、溫度、光照度、濕度等多種感測器,可以辨識與人類互動並且掌握環境狀態。另有20多個觸覺感測器遍布全身,配合深度學習技術,可感應主人互動模式,即時回應。例如被撫摸時會透過肢體、「眼神」表達開心;或者如小孩或寵物待在主人旁邊。
由於在研究期間遇上新冠疫情,因此該款AI機械人還與患者一起在禁足令下共處,總共進行了12周的小組測試。其中12人則另外分配進行了4周單獨測試,並且均由醫護專業人員協助進行,包括吃飯和起床等日常生活活動、陪伴、健康指導。數據蒐集方法包括使用世衞問卷,與醫護專業人員進行焦點小組訪談,觀察對情緒及行為的影響等。
模仿人類反應 患者多接受
研究結果指出,該機械人具有模仿人類作為反應和互動能力,多數患者因此都能接受該AI機械人,且在互動後出現更多正向臉部表情。研究人員指:
LOVOT被視為一種交流工具,可以激發、創造安全感並促進交流。
而醫護專業人員亦認為,其人工行為與患者的互動,看起來很自然。
還需要更長時間 探索潛力和局限
此外,樣本中另有10%人表示不喜歡機械人,反映並非所有長者都願意接受。團隊亦坦言研究存有限制:
我們的42名測試者中,只有9名男性。另一個限制是我們無法直接採訪居民的病情,不得不依賴醫護人員的觀察和數據;也沒有在這項研究中納入居民親屬的觀點。
而且是次僅為試點研究,需要使用更長時間和更大規模的AI機械人進行研究,以充分探索其潛力和局限。
記者:張寶燕
《ET贏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