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改革】港交所諮詢「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涉5行業 市值門檻80億元遠高於科創板、陳翊庭:需求強勁

股市 19:02 2022/10/19

分享:

分享:

【上市改革】港交所諮詢「特專科技公司」新上市規則、涉5行業 未商業化公司上市市值門檻150億元

李家超宣讀《施政報告》提及港交所 (00388) 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以便利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先進技術企業融資。港交所在中午正式發布諮詢文件,建議擴大現有上市制度,允許5大類型的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分為「已商業化公司」及「未商業化公司」兩大類,有不同上市門檻。諮詢為兩個月。

港交所表示,新規則適用於5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包括:

  • 新一代信息技術;
  • 先進硬件;
  • 先進材料;
  • 新能源及節能環保;
  • 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上市門檻方面,已商業化公司需要年收入最少達2.5億港元、市值須達80億元,未商業化公司雖沒有收益要求,但市值要求達150億元。

在引入新機制前,投資界有聲音指自上交所推出科創板後,香港原有上市規則在吸引內地新興行業有所缺少,但最終出爐建議要求的市值門檻,依然明顯高於科創板所要求的15億元人民幣(約18億港元)。

港交所上市科主管陳翊庭表示,在諮詢前與市場保持緊密溝通,認為以80億港元門檻,約相當於市場對「獨角獸」的理解,而參考交易所接觸行內意見、科創板近期上市公司市值時,認為有關門檻仍相當具有競爭力。

降散戶回撥機制比例 陳翊庭:專業投資者話語權增同樣有利散戶

在散戶保障方面,是次引入「特專科技公司」未如SPAC制度僅限專業投資者參與,但港交所建議降低公開發售部分起始佔比至5%,以至超額認購時回撥至散戶認購的比例由最多50%降至20%。

陳翊庭解釋,有關安排讓有經驗的專業投資者更多話語權,認為他們大多有內部分析團隊,供他們在價格發現過程更多話事權,將同時有利散戶投資者。

陳翊庭預計,若諮詢過程獲市場支持,首批按新規則申請上市的企業可用2022年的財務資料申請,意味交易所預計最快明年上半年即可實行新規。

港交所行政總歐冠昇指,新建議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我們預期這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五個前沿行業(例如綠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

諮詢文件的主要建議包括:

上市資格

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為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

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開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最低第三方投資:上市申請人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作為指標性基準,符合以下規定的申請人通常將被視為已符合該等規定:

  • 於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之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及
  • 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商業化路徑:未商業化公司須展示並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有關首次公開招股的規定

  • 更高效的市場定價流程
  • 上市後自由流通量6至少達6億港元
  • 須披露的資料包括首次公開招股前投資、商業化現況及前景以及適當的示警聲明

首次公開招股後的規定

  • 對控股股東、關鍵人士7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施行首次公開招股後禁售期的限制
  • 對未商業化公司施加額外持續責任,包括於中期報告及年報中額外披露發行人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進展,以及披露有關上市文件中載列的任何業務及財務估計的更新

【石Sir一周前瞻及異動股】華潤啤酒、微創醫療、中國重汽

相關文章:

【施政報告2022】港交所明年修改主板上市規則便利未盈利先進技術企業融資

【港交所業績】港交所第三季盈利按年跌30%

編輯:麥德銘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