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2】港府今年內推「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 再工業化、搶人才等四大發展方向制訂政策(不斷更新)

科技 11:34 2022/10/19

分享:

分享: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19日)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及不少措施協助本地科研發展,並表示在今年內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訂重點政策。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19日)公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及不少措施協助本地科研發展,並表示在今年內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四大發展方向制訂重點政策,措施包括:

1)實現香港「再工業化」

- 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 — 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由明年開始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分兩期完成其項目:第一期是三年內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隨後兩年內把科研成果商品化。目標是激勵產學研協作,進一步推動「從一到 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

- 促進科技產業發展 — 聯同「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由2024年起提供的創科土地和空間,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

目標是未來五年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包括至少20間龍頭創科企業,為香港帶來過百億元的投資,並創造以千計的本地就業職位;

- 推進「再工業化」— 設立「工業專員」,專責統籌和督導「再工業化」的策略工作,協助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研究在大埔創新園興建第二個先進製造業中心,以及通過「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更多智能生產線在港設立,目標是將智能生產線由目前約30條在五年間增加四倍至超過130條,亦會加強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合作,支援企業轉向智能生產;及

- 加強基建設施 — 落實港深創科園的建造工程,同時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發展。此外,由2025年起分階段完成科學園和數碼港的擴建工程,提供合共約10萬平方米的額外樓面面積。亦正規劃東鐵線科學園╱白石角站,目標是在2033年或之前開通。

2)壯大創科人才庫

- 引入國際創科領軍人才 — 與「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合作,提供針對性的特別配套措施,吸引優秀創科人才帶同其業務或科研成果落戶香港;

- 優化現有科技人才計劃 — 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撤銷聘用本地僱員的要求、延長配額有效期至兩年,並涵蓋更多新興科技範疇。另外,港府會向「研究人才庫」計劃下聘用研發人才的科研機構和創科企業增加約10%資助,並額外為持有博士學位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

- 增加住宿支援 — 興建更多創科人才住宿,包括研究在科學園附近建造新一座「創新斗室」,以及在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另外會增加規劃彈性,提供可容納更多創科人才的住宿空間,配合新田科技城的發展;及

- 擴展「創科實習計劃」 — 為本地指定大學在大灣區設立的分校和海外修讀 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本地創科實習機會。

3)智慧香港

- 建設智慧政府 — 目標是兩年後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三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並推出100個數字政府項目,運用科技提供更多便民服務;

- 開放數據 — 繼續積極開放政府數據和鼓勵公私營機構開放更多數據,供業界創新應用。港府亦會與內地探討內地數據向港流通的安排,共同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協同發展;及

- 擴展5G網絡 — 明年修例,指明新建樓宇須預留空間裝設流動通訊設施,進一步擴大5G網絡。

4)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鞏固香港國際化

港府會在「一區兩園」的基礎上,與深圳合作,以創新、專屬、專項方式研究試行創科合作跨境政策,涵蓋兩地物資、資金、數據和人員等領域的流通。同時積極吸引海內外創科企業進駐港深創科園,成為構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另外,北部都會區也將焦點集中在創科產業規劃。

- 建成後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閒於一體

- 未來五年,產業用地將陸續推出,支援發展創科和其他產業。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有三棟大樓正在興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資;河套地區以外的首批新田創科用地,則於2024年動工;洪水橋和元朗一帶的物流及新興工業園首批工業大廈用地將於明年起推出;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定位為現代服務業樞紐,毗連洪水橋站的商業用地亦會在2026年完成平整;

責任編輯:曾曉汶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