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法國女作家奪文學獎 自傳體作品呈現個人記憶根源
2022年度諾貝爾獎周三(5日)頒發文學獎,法國女作家埃爾諾(Annie Ernaux)奪得殊榮。諾貝爾獎委員會讚揚她的自傳體作品具有勇氣及敏銳度,展現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
【諾貝爾獎】三學者合奪化學獎 美科學家第二度獲殊榮 【下一頁】
美法奧三學者獲物理學獎 表揚量子信息科學等研究 【下一頁】
埃爾諾1940年生於法國,是第16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她自幼於在諾曼第小鎮Yvetot長大,當地人甚少談及政治。由於父母於當地經營雜貨店和咖啡室,她也見證雙親從無產階級轉變為資產階級。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埃爾諾的創作之路漫長而艱辛,其作品始終從不同角度審視一個性別、語言及階級都存在巨大差異的生活。
她於1974年寫下處女作《Les armoires vides》,書中探討個人諾曼第背景。而她於1983年寫下的第4本作品《La place》則著重描繪父親。這本書取得重大文學突破,僅用約百頁篇幅為父親及整個社會環境描繪一幅肖像。委員會指這本作品標誌著一系列自傳散文作品超越虛構世界。
埃爾諾幾年後的另一作品《Une Femme》,則被視為她母親的肖像。委員會形容這本書為埃爾諾的整體作品定調,形容她的作品性質在小説、社會學及歷史之間轉換。
埃爾諾的另一經典作品,則是於2001年寫下的《Getting Lost》,記錄了她與俄羅斯外交官的痴迷情事。
她的作品特點是在敘事中用集體記憶的第三人稱代替自發記憶,暗示了時代精神對她生活的影響。委員會讚揚埃爾諾相信寫作的解放力量,其作品毫不妥協並用簡單語言寫成,以極大的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痛苦,描述羞恥、屈辱、嫉妒等感受,她也取得令人欽佩和的成就。
文學獎得獎作家資料 | ||
姓名 | 埃爾諾(Annie Ernaux) | |
出生地及年份 | 1940年生於法國 | |
得獎原因 | 作品具有勇氣及敏銳度,展現個人記憶的根源、隔閡和集體限制。 | |
得獎比重 | 1/1 |
埃爾諾作品清單 | |
作品名稱 | 出版年份 |
Les Armoires vides(Cleaned out) | 1974 |
Ce qu'ils disent ou rien(Do What They Say or Else) | 1977 |
La Femme gelée(A Frozen Woman) | 1981 |
La Place(A man's place) | 1983 |
Une Femme, Paris, Gallimard, (A Woman's Story) | 1987 |
Passion simple(Simple Passion) | 1991 |
Journal du dehors(Exteriors) | 1993 |
La Honte(Shame) | 1997 |
Je ne suis pas sortie de ma nuit(I Remain in Darkness) | |
La Vie extérieure(Things Seen) | 1993-1999 |
L'Événement(Happening) | 2000 |
Se perdre(Getting Lost) | 2001 |
L'Occupation(The Possession) | 2002 |
L'Usage de la photo | 2005 |
Les Années(The Years) | 2008 |
L'Autre fille | 2011 |
L'Atelier noir | |
Écrire la vie | |
Retour à Yvetot | 2013 |
Regarde les lumières mon amour | 2014 |
Mémoire de fille(A Girl's Story) | 2016 |
Hôtel Casanova | 2020 |
Le jeune homme | 2022 |
責任編輯:鄭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