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美法奧三學者獲物理學獎 表揚量子信息科學等研究
2022年度諾貝爾獎得主陸續在本周揭曉,周二(4日)頒發的是物理學獎。今屆物理學獎由三名學者共同奪得,分別為來自法國的阿斯佩克特、來自美國的克勞澤以及奧地利的塞林格,以表揚他們在量子糾纏實驗、驗證貝爾定理及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貢獻。三人可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704萬港元)的獎金,即每人約獲333萬瑞典克朗(約239.6萬港元)。
【諾貝爾獎】瑞典遺傳學家獲醫學獎 表揚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進化發現 【下一頁】
量子糾纏是自兩個量子在交互作用後,即使分離亦表現得像一個個體的狀態。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表示, 阿斯佩克特(Alain Aspect)、克勞澤(John Clauser)以及塞林格(Anton Zeilinger)各自使用量子糾纏展開創新實驗,為基於量子信息的新技術研究奠定基礎。
科學院表示,研究令量子力學影響開始得以應用,現時更大量研究領域,包括量子電腦、量子網絡及安全量子加密通訊等。量子力學發展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研究如何允許兩粒或多粒量子以糾纏狀態存在。科學院指即使兩個粒子相距很遠,但糾纏粒子對中的一個粒子發生的事情,會決定另一粒子發生的事情。
長期以來,外界一直因糾纏對中的粒子是否含有隱藏變量而不清楚箇中關聯。在1960年代,貝爾(John Stewart Bell)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等式,證明若存在隱藏變量,則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永遠不會超過某個數值。但量子力學預測某種類型的實驗將違反貝爾不等式,令其他方式或產生更強相關性。
【諾貝爾獎】日德意學者獲物理學獎 表揚對氣候及複雜現象貢獻 【下一頁】
克勞澤根據貝爾理論進行一個實際實驗,證實透過量子糾纏可證明貝爾不等式,即量子力學不能被用於隱藏變量的理論所取代。但克勞澤的實驗仍存在部分漏洞,阿斯佩克特則完成實駭機制,並成功填補重要漏洞。
經過一系列長期試驗,塞林格開始使用糾纏量子狀態。其研究小組已證明一種稱為量子遙距傳送(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技術,能將量子態從一個粒子移動至遙距的另一粒子上。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Anders Irbäck表示,一種新型量子技術正在出現,可以看到得獎者在量子糾纏狀態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甚至超出關乎解釋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
物理學獎得獎科學家資料 | |||
姓名 | 阿斯佩克特(Alain Aspect) | 克勞澤(John F. Clauser) | 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
出生地及年份 | 1947生於法國阿讓市(Agen) | 1942生於美國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 | 1945生於里德因克瑞斯(Ried im Innkreis) |
任職機構 | 巴黎南十一大綜合理工學院 | J.F. Clauser & Assoc. | 維也納大學 |
得獎原因 | 在量子糾纏實驗、驗證貝爾定理及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貢獻 | 在量子糾纏實驗、驗證貝爾定理及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貢獻 | 在量子糾纏實驗、驗證貝爾定理及量子信息科學方面的貢獻 |
得獎比重 | 1/3 | 1/3 | 1/3 |
追蹤國際熱話,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按此】
責任編輯:李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