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最優惠利率】按揭市佔最高4銀行齊加P息12.5點子 多家中小行未公布變動 分析:不排除有銀行會加25點子

宏觀解讀 21:31 2022/09/22

分享:

分享:

【解碼|最優惠利率】按揭市佔率最高4銀行一律加P息12.5點子 多家中小行未公布變動 分析:不排除有銀行會加25點子

按揭市佔率最高的4間銀行,包括3家發鈔行、恒生銀行 (00011) 今(22日)俱宣布上調最優惠利率(P)12.5點子,至分別為5.125厘和5.375厘,加幅低於市場所預期的25點子。多家中小型銀行截至傍晚,未公布最優惠利率變動。有分析認為,中小型銀行傾向先審視市場反應再作決定,倘若銀行本身往來和儲蓄戶口(CASA)規模不大,上調P的幅度亦可較4間大行為高,也不排除今次會有銀行加P達25點子。

李若凡:多家銀行此前加封頂息 令加P幅度可具靈活性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環球市場策略師李若凡表示,由於多家銀行近期已上調H按封頂息25點子,故銀行在考慮上調最優惠利率時便有靈活性,不用一下子上調0.25厘。此外,今個美國加息周期與上個周期不同的是每次議息會議後都加息,港銀便可借聯儲議息會期,審視當刻的港元拆息,再決定加息幅度,如此的加息模式對銀行而言較靈活,而今次先加0.125厘,相信11月可有機會再加0.125厘,12月亦視乎當時港元拆息情況而再加息。她又表示,大型銀行亦因為往來和儲蓄戶口(CASA)規模龐大,而提升最優惠利率的同時,亦相應要調整存款息,故盡可能不一次過加較大幅的最優惠利率,以免承受較大的額外成本影響。

她又指,香港按揭市場存在多種最優惠利率,中小型銀行仍會按自身資金情況,而決定其最優惠利率水平,大型銀行加息低於市場預期,相信不至於為了搶佔其他銀行的樓按市場佔有率。她預期港銀今年底最優惠利率仍會較年初增約0.5厘,明年首季或再加0.25厘。

至於最優惠利率上調對銀行收入的影響,李若凡認為,會利好按揭業務的淨息差,從而該業務的淨利息收入會有改善,但因為儲蓄戶口利率亦告上調,會帶來額外成本,故未可斷定最優惠利今次上調,可顯著改善銀行整體的淨息差。

林俊泓:中小行P加幅未必跟大行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表示,近年隨着金融科技企業加入本地銀行市場,大型銀行已較積極吸客,CASA比率可能較兩三年前高,故相信大型銀行今次P加12.5點子,而非市場所預期25點子,當中可能考慮到自身CASA比率較高。他預料,對大型銀行而言,加P對有關銀行整體淨息差收入的影響或傾向負面,最好的情境僅是「中性」。

至於中小行最優惠利率會否跟隨大行,林認為,要視乎中小行本身的資金來源,若是從同業拆借得來的資金較多、而CASA比率較低的中小型銀行,加P則較可能利好淨息差收入。他不排除今次或有銀行上調最優惠利率達25點子。

另外,港滙近期愈發逼近弱方,昨晚更曾觸7.85弱方兌換保證,惟金管局未有接錢買入港元沽美元,林俊泓指,季結臨近,對港元資金有一定需求,相信季結過後,港滙有機會再重觸弱方保證,金管局屆時或要出手,料年底銀行體系結餘約500至1000億元。

姜靜:今年經濟較低迷 P加幅倘過大或打擊貸款需求

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姜靜表示,今次加P幅度較預期小,相信背後主要的考量在於資金成本雖有上升,但仍處於偏低水平,而目前港元流動性仍偏向充裕,未償還外滙基金票據續維持在高水平,並可隨時向銀行體系釋出流動性。另一考量在於對貸款的打擊,由於香港今年經濟較低迷,加息幅度過大有可能打擊貸款需求,從而影響銀行利潤。

她預期,香港銀行在今年第4季和明年第1季可能以25個基點幅度,合共再加P一至兩次,P將在明年首季見峰值,預計此輪P共加37.5-62.5個基點。而在美聯儲積極加息下,她料港元利率將進一步跟隨美元利率走高,現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間,相信年底1個月和3個月HIBOR有機會分別升至3.5厘以及4.05厘的水平。

更多【即市財經分析】文章

【ET財智Talk】港股、美股即將齊齊穿底?滙豐劉紹文解構環球大熊市唯一自保法

相關文章:

【香港加息】渣打、中銀、恒生跟隨滙豐上調最優惠利率0.125厘 發鈔行「紅簿仔」戶口利率脫零息時代

【解碼|最優惠利率】銀行啟動加最優惠利率(P)周期 滙豐加息力度令市場跌眼鏡?

【香港加息】HSBC滙豐上調最優惠利率(P)0.125厘 每百萬樓按供款增多少?(第三版)

記者:胡學能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5000電子機票優惠券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