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理學】「趁底吸納」還是「愈升愈追」? 一文了解參考點理論
在投資股票時,到底是「趁底吸納」還是「愈升愈追」﹖相信不同的投資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傳統的經濟學中,當然價格愈低便會愈買,但往往我們在投資中往往受到「參考點」的影響,本文便會略述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路。
參考點理論
如果現時有兩隻股票,一隻「由100元跌到80元」另一隻「由80元升到100元」,相信大部分的投資者都會希望投資於前者,因為前者有一種令人覺得「賺了20元」的感覺,我們會不經意在心中設定了一個「參考點」去定義何謂「抵買」。在兩者的情況,我們均以原來的股價為參考點,去決定賺或蝕。
似層相識的說法
相信都有聽過股評人或財演對於「支持點和值得買入」等說法,一般他們所講的價位便是參考點,以恒指而言,大家在曾經憧憬會升到3萬點水平,但受中概股監管和美國加息的影響,恒指甚至跌穿2萬點。一直都有人認為恒指有「值博」的空間,應該趁底吸納,但參考點由2萬8變成2萬點,到底「參考點」是否有參考空間。
只是心理的基準
在以往,不少投資者都認為「5號仔投資大法」利用匯控的高息再透過借貸的利息去賺取息差,但在2019年底,匯豐因為停派股息而引起滿城風雨,甚至已聲言日後派息未能回到以往水平。有見及此,投資者認為的基點或理應會發生的事都會因不同原因而「破底」。
我們正面對宏觀經濟欠佳的情況,加上美國無了期加息,可能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衰退,特別是股市與樓市。近日見得最多的新聞便是「某大型屋苑跌穿多少」,不少的參考點都已經跌穿,因此在悲觀的情緒影響下,更需要回歸基本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