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落地】生產力局拒「紙上談兵」 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望吸人才
▲ 生產力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認為,要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搶奪科研人才,首先要確保科創能夠在香港「生根成長」,向國際展示發展潛力,才能增強吸引力。
港府近年銳意發展創科,為求將香港建設為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惟技術核心人才不足,促使本港創科發展出現失諸交臂情況。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下稱生產力局)首席創新總監張梓昌認為,香港具備雄厚的基礎科研實力、非常豐富的創新知識與想法,但卻因難落地應用而失去機會,令人才紛紛卻步。因此帶動科研由學術走向實踐,也是吸引及留住人才,和長遠發展的關鍵。
【創科發展】生產力局舉辦「並肩同行 攜手發亮」活動 冀本地創科業界持續發展
張梓昌提到,本港科研實力不容忽視,擁有多間實力強勁的大學,亦擁有很多世界知名學者,甚至有許多科研項目都已成「世界級」。不過,很多時候都只是紙上談兵,將科技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應用,向來是本港創科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
科研成果難落地,對科研人才進駐香港、初創及大企業落戶本地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對本港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也會成為一大障礙。
提升吸引力 望說服年輕人加入
他強調,要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搶奪科研人才,首先要確保科創能夠在香港「生根成長」,向國際展示發展潛力。「至少要讓外界看到香港是可擁有自己的創科產業化生態圈,可在上、中、下游,從科研、生產走到市場化形成生態鏈,才有助提升吸引力。」張梓昌補充,當香港愈來愈多科研成果落地,透過不同的新技術幫助市民改善生活或推動經濟發展,絕對能夠說服更多年輕人就讀相關科目,加入科研行列。
因此,生產力局一直積極與業界合作,透過研發不同的技術及實際應用,為各行各業解決痛點,而目前該機構基本已有至少8成項目成功落地應用。張梓昌直言:
不用追求高科技,最重要還是要利用合適的技術,來配合市場的需求。
舉例指,近年工程人員人手不足,加上長時間高空工作對工人有安全風險,局方早前就與土木工程拓展署聯手研發「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透過搭載人工智能(AI)處理技術的航拍機,進行隧道施工巡檢,系統目前已應用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約兩個月,並已完成當中約400多米的檢測。
無人機毋需網絡 自動運作
負責此項目的生產力局機械人及人工智能部高級顧問呂葉濤解釋,無人機裝有具紅外綫功能的相機,並配備微型電腦。無人機只要在隧道壁拍攝12張照片,就能透過微型電腦,並運用具持續學習功能的AI平台,即可分析影像,用作偵測、分辨和分析隧道不同缺損狀況,比傳統目測快5倍,加快施工的速度。



至於被問到隧道的訊號問題,會否干擾無人機?呂葉濤坦言,這確實是研發期間其中一項挑戰,因此團隊就決定在隧道壁組件貼上AprilTag標籤定位,讓無人機自動運作。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補充稱,就算在沒有網絡的隧道內,無人機都能夠順利運行,凸顯出技術的發展潛力以及應用層面相當廣泛,算是一大突破。
張梓昌透露,此項新技術不但在香港成功落地應用,早前也揚威海外,在有「創科界奧斯卡」美譽的2022年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中獲獎。此外,生產力局還有另一項技術獲獎,該技術旨在為食品消毒程序帶來革命性改變。同時也有三項入圍項目,分別是通過元宇宙優化生產線性能、透過自動側縫壓線技術突破現時服裝製造業的界限、以及協助各行各業將實時生產機器數據可視化。




【香港工業轉型】FLAIR助4大港企 善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系統
記者:曾曉汶
《ET營商有計》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