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多元數碼科技應用方案與新趨勢 財庫局推動部門優化公共服務

科技 16:30 2022/08/10

分享:

分享:

數碼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為各行業以至本港經濟注入新動力。深明政府的決策與推展在當中至關重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財庫局)於昨日(9日)舉辦數碼應用科技展覽及交流會,全方位集結最新市場趨勢與多元解決方案,助各部門更好地運用科技以簡化工作流程與提升效率,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實踐數碼轉型作出良好示範。活動由政府物流服務署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辦。

是次活動以「把握時機 ─ 實現工作流程和數據管理數碼化 ─ 透過採購迎合需求」為主題,網羅來自40間行業先鋒及創新科技公司,包括科學園和數碼港的科技和初創企業,共同展示多達18項數碼解決方案,以及4場邀得業界領袖分享最新數碼應用科技趨勢的研討會,吸引60多個政策局及部門的政府人員前來參與,有助透過日後公開採購合適的創新科技方案,配合當局的政策方向,加速推動各項公共服務的革新,惠及社會各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展覽暨研討會主持開幕禮時強調,政府在致力推動創科發展期間,應擔當「先行者」的角色,鼓勵並協助各部門採用可行的創科方案。

政府任先行者 回應疫下新常態   

創新科技發展是世界大潮流,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為展覽暨研討會主持開幕禮時表示,創科產業是經濟新增長點,引領新優勢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讓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優質就業機會。特區政府一直以創科產業作為推動整體經濟發展的宏觀策略。新冠疫情突顯了公共服務數碼化的必要性,促使政府加快檢視如何在公共服務層面帶來創新,回應市民在「新常態」下的需要。政府會以身作則,發揮「倡導者」和「先行者」的角色,通過科技及創新方案,協助部門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期望,政府各部門藉參與是次活動,可引用科技更好地優化公共服務,使公眾受惠。

從市民及業界角度出發 推動數碼改革創雙贏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開幕禮上致辭時指出,數碼經濟的急速發展,加上疫情帶來的挑戰,亦印證了政府部門的運作及工作流程進行數碼化轉型的必要性。因此,財庫局牽頭舉辦是次活動,期望各部門能通過科技加速並簡化工作流程,同時更好地利用數碼化的思維和方案處理數據,從而提供更到位及科學化的公共服務,為公眾帶來嶄新體驗。

在構思策劃是次一站式展覽時,財庫局特別主動接觸各部門,了解他們提供公共服務時在工作流程及處理數據方面遇到的痛點,務求讓他們很方便地全方位了解合適的數碼方案,免卻各部門為尋找資訊四處奔走,他們亦可現場親身體驗這些科技發展如何能協助解決問題。活動又透過舉辦4場深入淺出的研討會,讓同事可宏觀地了解數碼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

有關活動除展覽外,亦設有4場研討會,匯聚最新數碼科技發展新趨勢。

許正宇說,當局又希望藉此活動鼓勵各部門與創新科技業界攜手合作,加快推動公共服務的改革之餘;也可為業界帶來商機,互相激發創新,締造雙贏,故參展商中逾半是本地研發公司。

鼓勵各部門把握時機 將數碼化工作付諸實行

深明公共服務數碼化的路途遙遠,務必集合眾人之力,許正宇指出,尤感欣喜是這次活動反應熱烈,參與者眾。整個活動共有約600位來自不同政策局及部門的政府人員前來參與,充分展現政府團隊對推動公共服務數碼化轉型的眾志成城、目標一致和決心。「我亦希望各部門能盡快把握時機,進而通過採購將數碼化工作付諸實行。」

一眾出席開幕禮的嘉賓及官員參觀展覽場地,與參展商交談,了解可供各部門採購的創新方案。

許正宇指出,財庫局一直透過制定與時並進的政府採購政策,提升各部門對業務數碼化及創新科技的認識及應用。局方於2019年已推出支持創新的相關政策,其中評分制度內的技術比重,已由以往最高的40%上調至70%,並須預留約20%的分數,用作評審創新建議,絕非「價低者得」。「各部門在符合現行採購政策的原則下,更可靈活按個別需要,制訂採購合約要求和招標規格,確保能採購最合適的產品和服務。」

一如既往,各部門會採用公開公平的採購及招標程序,並歡迎所有市場上的數碼解決方案提供者參與投標。創科公司亦可於物流署的網頁申請加入該署備有的「供應商名單」,以獲取最新的招標資訊。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認為,這個展覽適時舉辦,冀有助改變傳統營運模式,以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是次展覽與研討會匯聚不同數碼解決方案,當中廣及人工智能、流程自動化、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網絡資訊保安等多個炙手可熱的科技範疇。

協辦活動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喜見活動圓滿舉行。他指全球各地政府皆重視加快數碼轉型,特區政府舉辦這個展覽可謂相當合時。他認同政府可多利用先進數碼技術,改變傳統營運模式,藉以提升整體效益,以至提供嶄新模式來服務市民和業界,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

(資料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提供)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