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復甦】健身室重開2個月人流恢復正常 無懼疫情反覆料今年續增逾200間
▲ 疫情後消費者着重私隱度,令提供一對一訓練的中小型健身室有更有需求。(譚以諾攝)
自第5波疫情放緩後,健身中心4月底恢復營業。重開至今逾兩個月,有不少市民亦重返健身室。有市民花2000多元,參加一對一私人教練的課堂。業界相信市場將持續發展,有健身室更期望明年生意額錄雙位數升幅。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健身室多次因應防疫政策而停業,但整體市場仍持續發展。據《香港健身Guide》去年底的數據顯示,本港健身行業的市場銷售額達36.6億港元,健身俱樂部的數量較2019年增加逾22%至1,189間。即使經歷第五波疫情的長時間停業,業界估計今年內健身室數量將會不跌反升。
24小時健身中心、中小型業者成主導
《香港健身Guide》調查組主席邱益忠估算,今年初停業期間,有150間健身場所結業,大多是瑜伽中心。不過,4月底重開後,愈來愈多健身中心開業,致整體數量收復失地。他續指,當中以24小時健身中心、中小型主打一對一教練的健身室為主,估計今年將再增加100至200間,總量達1,300至1,400間。
除了新店增加,市民亦陸續重建健身習慣,同時亦有不少新血。邱益忠稱以24小時健身中心為例,重開後普遍人流水平已重上8成至9成水平;而中小型健身室亦達7成水平。相比起疫情,移民潮對中小型商戶的影響更大,難免流失部分客源。
一對一訓練有需求 營業額達9萬
主打一對一訓練的小型健身室Fitlosophy亦看好健身業往後的發展,其聯合創辦人張家揚(Ray)透露,近兩個月亦有新顧客報名;每月2至3人左右。他相信趨勢將會持續,因港人經歷疫情後,更重視運動為身體帶來的好處。
不過,他認為舊有客戶需逾兩個月才重建恆常健身習慣,故近期人流才恢復正常。其健身室聘請3名教練,每星期每名教練共有30至35宗課堂預約。每月未扣除租金等的收入,達7萬至9萬元。Ray看好往後的發展前景,計劃明年開拓低碳飲食的業務,擴闊收入來源,估計明年生意額可錄雙位數升幅。
健身室選擇多、競爭大
另一間小型健身室Percent Fitness同樣主打一對一訓練,其負責人Rita透露,近期學員人數已回復正常水平,平均每日有7至8堂,年齡由20多歲至50歲亦有。不過,隨着中小型健身室愈開愈多,她坦言現時競爭激烈。「不少顧客透過網上查詢,第一步只考慮價格;無法比較教練質素、環境等。」自5月開始,該店亦不得不減價吸客,幅度約一成左右。客人會偏向購買更短期的課堂套票,例如10至30堂左右。
【職場文化】7成港人精神壓力源於工作 四天工作、彈性上班助改善
【番茄醬商機】外食需求暴增 疫情激起番茄醬商機浪潮 銷售年增5成
記者:葉泳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