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智能骨科植入式儀器 促進椎間盤病變治療
▲ 「退化性椎間盤病變」會為脊髓與神經根帶來極大壓力,令患者深受持續疼痛困擾。(Intelligent Implants提供)
全球每年約有150萬人需要接受脊椎融合手術,以治療「退化性椎間盤病變」(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但據美國醫療業界估計,這手術會有10至40%的失敗風險,且會為患者帶來持續的嚴重疼痛。有醫療科技公司為了解決此問題,研發出智能骨科植入式儀器,不但可以監測骨骼癒合進度,更配備電極刺激,有效促進骨骼生長。
「退化性椎間盤病變」會為脊髓與神經根帶來極大壓力,令患者深受持續疼痛困擾。為醫治這疾病,進行脊椎融合手術是方法之一。不過,脊椎融合屬於大手術,且需在骨間安裝內固定裝置,以即時穩定脊椎和加強融合,因此風險頗高。
倘椎體無法融合 疼痛持續
另一方面,該手術失敗的最常見原因,是手術後椎體沒有融合所致,結果患者不但會繼續感到疼痛,更需重新接受修復手術,這無疑對患者的經濟和身心都會帶來衝擊。
為優化手術的質素和提升成功率,愛爾蘭醫療科技公司Intelligent Implants成功開發SmartFuse智能骨科植入式儀器,旨在增強骨骼癒合,降低脊椎融合手術後的不連接率(rates of non-union)。該設備配備了電極,既能促進骨質生長,也可就骨質癒合情況進行監測。
藉「電氣特性」 展示癒合進度
Ben Hertzog指出,電訊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生理學的核心。數十年來,醫學界已經知道電訊號在人體創造新骨的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因此該公司的科學團隊以適當方式應用外部電訊號,利用神經刺激原理和先進的微電子設計,創造出無綫智能植入式儀器,並將電極刺激精準傳遞到新骨的部位,從以刺激骨骼形成。
除了電極刺激外,還可透過該植入式儀器測量手術部位的「電氣特性」(electrical properties)。他提到,成熟癒合的骨骼的電氣特性,與剛完成手術後骨骼的電氣特性有很大不同,因此通過測量這些特性差異,隨着時間推移,實際上可檢測到正在形成的新骨,並以數據方式,精確地向外科醫生展示癒合進度,這都有效改善病人術後的跟進狀況。
《創業ideas》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責任編輯:陳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