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保說道】魔鬼藏在細節裹 小心提防金融化保險產品
最近有一位擅長應用精算思維的朋友,找筆者詢問醫療保險的事情,他已從投行退下火綫,自立門戶,專心管理家族資產近10年。任職投行的年代時,他有非一般的團體醫療保險,於離職前精思慎選,為自己和家人安排了至尊級醫療保險,任何有治療需要的健康問題,均可得到全數賠償,上限為每年2,000至3,000萬元!
有附加額外供款戶口,投入一筆本金,約等於首年保費的25倍,除了每年扣除應繳醫療保險費用之外,累積的本利滾存,由保險公司作投資,按當年的投資預期回報,可對沖當時預期醫療保險費的增長率,到百年歸老時都可以有錢拿回來。
【虛擬經濟】為配合內地監管政策 邊動邊賺鏈遊STEPN清查中國地區帳戶 幣價及鞋價一度跌3成【下一頁】
【青姐話】國策愛理不理 港股半生不死
魔鬼就在細節裏
筆者當年告訴他說:「若然是全保證的話,這醫療保險一定會出現許多問題,可應用的範圍會受到限制,又或者於入院治療之前,需要拿出更多相應的資料,又或申請預先批核會額外的限制。若投資回報與保險費增長是絕無保證的話,相信不出五年,你如何精打細算,到時你就會不安樂!」
6年過後,終見真章,累積額外供款的那個戶口,每年所得的非保證紅利和累積利率,沒可能抵消過去每年醫療保費的增長,幅度平均在15%。
為佣金連呃帶騙
這款產品當年極受保險代理歡迎,因為醫療保險的佣金並不及壽險的那麼高,可是加上了那一筆過供款,代理和他的上綫都雀躍非常,於銷售過程中,他們會殷勤非常推介該醫療保險,分析壽險公司的投資管理何等非凡,令客戶感受到私人銀行級數的服務。這位客戶出身於私人銀行和投資銀行,應該深深明白,金融化的一切財技,只不過是鏡花水月,「騙得一時得一時」!
【溫股知新】內地傾力救市 做好資產配置
機關算盡太聰明
筆者問他,當年幫忙安排這個計劃的中介人去了哪裏?他說那個中介已杳無音訊,於是他決定取回那筆餘下在壽險公司的款項,並邀請筆者提供靠得住的醫療保險給他和家人。
筆者提醒他於這個年齡轉保要冒很大風險,這客戶太懂得計算,終於都敗在更懂得計算的人手上!
撰文:吳澤偉
七十年代投身保險業,曾任人壽保險從業員協會會長、香港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委員
*以上內容輯錄自第756期《iMoney》Focus。
【有相睇】盈翠半島「樓王」單位低市價沽 放盤逾一年劈價130萬 換樓客開心執平貨【下一頁】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 imoneymag.com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記者:鄭日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