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老舖相繼結業 難抵疫情銷售下滑
▲ 售賣日本和菓子(日式糕點)的老店面對多重困難,陷入結業危機。(資料圖片)
兩年疫情影響日本經濟,觀光及關連產業首當其衝,售賣日本和菓子(日式糕點)的老店面對多重困難,陷入結業危機,東京西部多摩地域的「紀之國屋」5月初突然宣佈結業,是繼2021年仙台的「宝万頭」後,另一間逾60年老店結業,外界歸納出5大要因。
【空運海鮮】日航結合極速物流銷售網 北海道新鮮扇貝直抵東京超市
按日本農畜産業振興機構(alic)數據顯示,日式糕點的生產值自1993年起近30年持續下降。日本總務省的家庭調查反映,2021年每戶家庭的日式糕點年度支出為9,920日圓(約610港元)。與2008年12,172日圓(約748港元)相比有減少。
年輕人更少接觸機會
首先,日式糕點給消費者印像是重要節日食用、拜訪重要客戶及親友時的伴手禮,隨疫情劇減出差與探訪活動,有關消費亦縮減,影響傳統店舖銷售表現。反而一般西式糕點卻受惠,易於用作日常零食,加上原有紀念日和生日派對等場合,疫情的負面影響較輕,需求甚至增加。例如近年興起大量以麵包為基礎的新派甜點,亦壓縮了日式糕點的市場需求,單靠傳統節日銷售並不足夠。疫下失去外國遊客支持亦是痛點之一。
其次是年輕一代對日式糕點的認識程度下降,店舖春華堂在2017年於東京進行的1299人調查所見,大約20%青少年每周只吃數次日式糕點,僅及西式糕點一半左右。另著名日式糕點在50歲以上消費者有逾半認識度,惟在年輕族群僅1至3成人認識。除了售價高,青少年和20多歲消費者認為日式糕點給人感覺古板僵化,只在正式場合食用。
飲食選擇多 技術後繼無人
第三,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有改變,對常見紅豆餡料等的高甜度接受能力本來有限,加上外來文化飲食習慣傳入,全國有更多不同國家菜式的餐廳,新鮮感強的食物外觀與口味,亦攤分了日本人對傳統飲食文化注意,減少日式糕點需求。
第四,日本隨經濟高速成長期過去,子女離開家鄉到城市另組核心家庭獨立居住,加上雙收入家庭增加及少子化社會現象,亦減少爺孫聚首及探訪親友,影響食用日式糕點的機會。而且日式糕點店舖多以街坊生意為主,小規模店舖若非當地人未必會認識光顧,店舖數量比西式糕點要稀少,亦較難培養消費者日常習慣。
最後是不少日式糕點店創立逾60年,餡料製作需要師傅長年的技巧,地方小規模老店若沒有大幅機械化及整理技術傳授新人等,更易出現老師傅退休而後繼無人,最終要結業。
責任編輯:王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