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App 獨家
前往
掃描開啟:

【醫療科技】港產便攜生物醫學成像設備 疫下居家監測身體狀況

14:00 2022/05/22

分享:

分享:

近年愈來愈多數碼醫療解決方案已拓展至家用診斷篩查層面,即使在疫情下,也可如常在家自我監測身體狀況。

有初創投入逾千萬元,研究以「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IT)配合演算法、雲計算等,開發創新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及便攜式設備,協助及早診斷篩查肝、肺、腎等疾病。

  • 據醫管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內科及外科專科門診的新症輪候時間,分別長達138及104星期
  • 惟患者的身體狀況可能會在輪候期間轉差,甚至惡化

設備定價平9成 填補市場缺口

為了讓患者及早診斷篩查,同時減低醫療成本,尖思科研(Gense Technologies)行政總裁陳柏衡指出,團隊早於4年多前正式成軍,並且加入數碼港培育計劃,期望獲該創科生態圈網絡支援,研發創新醫學成像儀器。

當時留意到醫學界所採用的醫學成像儀器,受儀器體積及成本因素等影響限制了應用層面,難以在家中使用,於是研發便攜式設備。

他指,比起一般放置在深切治療部(ICU)、約售30萬元的同類用途設備,該企採用的技術可大大降低成本,令設備定價便宜9成。

【醫療科技】中大學者研無創生化成像技術 檢測早期肝纖維化

【醫療科技】港初創斥資百萬 研嵌入式人體生物信號傳感耳機

目前5種生物醫學成像技術,包括X光、超聲波檢查、磁力共振掃描(MRI)、電腦斷層掃描(CT)、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必須由醫生或技術人員操作,因此難以家用監測。其中以X光、CT、PET均涉及電磁波高頻輻射,必須在密室進行,以防洩漏有害射綫。

陳柏衡指團隊為填補該市場缺口,採用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EIT)配合AI健康追蹤系統、創新診斷演算法研發設備。

只要在用家身體綁上一條檢測帶,透過電極微電流檢測電阻變化,即可描繪肺、肝、腎等內臟器官圖像

還可透過應用程式監測身體情況。

    點擊圖片放大
    +2

該團隊與8位來自本地大學臨床醫學、工程系等範疇的教授合作研發及試驗,近日亦有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追蹤康復者的健康參數來改進演算法,讓方案同時適用於新冠康復者。該設備早前亦取得包括美國、英國和內地的多項專利。

【醫療科技】AI化身醫療助手 戰亂中提供50種緊急治療建議

乳癌心血管病 冀今年拓方案

不少演算法當中亦存有「盲點」,需要靠科研團隊不斷蒐集臨床數據改善。陳柏衡指出,除了香港市場招募數百人作臨床測試,團隊早前還在歐美20個國家陸續推出臨床試驗計劃,他表示:

由於不少地方面對醫療人員短缺情況,需要創新應用來協助進行大規模篩查。

同時讓該企可蒐集不同人種的身體組織特性數據,助提升演算法準確度。

其方案可用於檢測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適用於一般家庭、護老中心及診所等地方。他透露,在海外推出的臨床試驗,更有不少是夥拍政府部門推出,因此開拓了B2G(企業對政府)的商業模式。該科研團隊另期望在今年內,增加心血管疾病、乳癌篩查應用方案。

記者:張寶燕

《創業ideas》每集請來香港企業品牌,分享疫下營商Tips。即看最新一集: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