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影響民生 熱線求助急增2成 精神健康危機創新高 《即時通》提供抗疫心靈平台
疫情期間要應付排山倒海式的資訊,在抗疫生活中,市民承受壓力至臨界點。利民會《即時通》的求助來電,今年1月至3月總來電數目達18,32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二月份的精神健康危機呈報數字更高於過去一年的一倍。而從來電者需求反映,超過7成來電與新冠疫情相關,近兩成提及對整體健康的焦慮和社交距離措施下產生的孤獨感(圖1);《即時通》作為專門提供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的熱線,一直守護市民,應對疫情反復所帶來的精神健康挑戰及餘波。
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推出抗疫心靈平台,一直走在精神健康的最前線,為足不出戶的市民提供即時熱線及線上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縱使精神健康危機創新高 《即時通》提供抗疫心靈平台,減少市民求助緊急醫療服務
疫情嚴峻期間,不少市民面對身體不適,惟求助無門的無助境況。然而,從即時通來電個案中也反映了一至二月與日俱增的精神健康危機呈報,包括病發狀況、自殺危機或暴力傾向。利民會《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專線項目經理張斯皓指出:「今年二月該情況亦創新高,錄得62宗個案,較去年平均數字31宗高逾一倍(圖2)。而面對醫療服務系統超負荷和外出感染風險,遙距熱線支援對於復元人士的精神健康管理更為關鍵。」
《即時通》的會員制熱線服務除了為登記會員因應近期壓力事件,提供遙距個人化跟進,對於疫情期間減少精神復元人士們使用緊急醫療服務,包括臨時預約的覆診或社康護士預約,或在危機處理服務上也有幫助。數據反映,近30%使用者在使用緊急醫療或危機服務的日數,較接受《即時通》服務前有所減少,近60%維持低使用量水平。
心靈也需自救,《即時通》推出心靈抗疫平台
疫情下不少恆常社會服務也無可避免地暫停,市民的精神健康管理上也進入新常態模式,轉趨線上化。《即時通》在疫情嚴峻期間推出「由聆再出發」心靈抗疫平台,為公眾人士及會員提供熱線以外的延伸支援,包括線上輔導服務、「聆癒者」疫情期間精神健康支援訓練、連續性靜觀小組及指導式精神健康訓練影片等等,為大家在疫情期間提升身心管理技巧,應對日常不同壓力因素。項目經理張斯皓表示,由首波疫情到現在為止觀察到,愈來愈多市民接受遙距心理支援服務,也更主動搜索一些心理健康有關的資源並應用於個人生活中。此外,服務使用者對於線上程式的運作也更有信心,回想在首波疫情時,同事們需要花大量時間製作使用指引和提供個別教授,現在這些技術性問題已不復存在。即時通的線上資源配套配合熱線的個人化支援,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服務能變得更整全和直接。
「由聆再出發」心靈抗疫平台 https://justwellness.richmond.org.hk/
陪伴走出死胡同的社會基建
當交通越來越擠塞,路路不通時,大家一定會毫不猶地要求投資交通基建。同樣道理,當社會上越來越多人,塞死在心路上,進不能,退也不能,猶如走入死胡同時,社會是不是都應該投資於相關的基建,以助大家都找到出路呢?
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醫生表示,從精神醫學角度去理解,不論是自毁還是毁人,此等極端的行為,都是一個人在心路上走入死胡同時的表現。
一個人最終走上自殺或暴力的心路歷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以下七步:
1. 個人面對壓力事件(例如與另一個人、團體以至社會之間有矛盾),因而感到困苦。
2. 嘗試不同的理性方法去解決問題,以緩解困苦。如果成功,便不會走上自殺或暴力之路。
3. 若果上述的嘗試多次都失敗(例如與家人朋友傾訴,但對方不經意地令當事人感到被羞辱或不被聆聽),這樣,在當事人眼中,可行的理性選擇就越來越少,內心的困苦因而越來越大。
4. 痛苦的情緒加劇燃燒,理性思考能力不斷萎縮,腦袋跌入思維陷阱,包括妄下結論、未卜先知和鑽牛角尖等,結果錯誤地深深相信痛苦的現狀永不會改善,這即是絕望。
5. 強烈的痛苦情緒(尤其是憤怒、憎恨)滋生不智、純粹由情緒驅動的凶惡念頭,這些念頭包括毁滅自己或者別人,以求了斷痛苦。
6. 但人對死亡有先天的恐懼,對生命總有點惻隱,所以即使心有惡念,但仍會有猶豫,這時候就會再思考其他解決方案。就在這段猶豫時間(可以是極之短暫),預防自殺熱線可以起救急扶危的功用。以電話傾聽開解受苦的人,使其痛苦情緒降溫,重拾理性思維以解決問題,苦痛得以緩解,走出死胡同。這樣,就不會再走到災難性的第七步。
7. 受苦的人不尋求(或根本找不到)適當的幫助,不與任何人交談,或只聽「同溫層」中的附和,當最後一件壓力事件再刺痛已經脆弱不堪的心,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在駱駝背時,惡念演變成惡行。
崔醫生建議,社會各界須即時投放大量資源在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現有的預防自殺熱線,以更好地把握上述第6步,在最後一刻阻止悲劇發生;
2. 更早介入危機,令人在走到第2步時,已經可以容易得到熱線服務,打開心扉,得到開解開困。
加強上述的社會基建,可以幫助更多人,走出心路死胡同,使悲劇不致發生。
利民會《即時通》精神健康熱線電話 : 3512 2626
利民會《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守護同行計劃承蒙利希慎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及嘉里集團贊助營運開支,透過電話及線上混合支援,為社區上所有受情緒困擾及精神復元人士提供即時情緒支援,及早預防、識別、跟進精神健康相關狀況,加快連接社區上未受照顧人士得到合適的支援服務。計劃亦透過家屬朋輩支援,在同行旅程中交流當中經驗和心得,紓緩照顧者情緒壓力。
市民可以裝備成為《即時通》線上義工訓練,在家中亦可透過《即時通》電話系統,成為精神健康大使,透過專業訓練,讓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服務可以繼續支援復元人士、家屬及廣大市民。當然,也希望有關當局能正視此項刻不容緩的服務及其顯著成效,加強醫社協作,使《即時通》熱線能在社區繼續發揮其情緒支援功能,協助病患者和復元人士的自我精神健康管理。
精神及情緒困擾並不專屬某一類人所獨有,任何年齡、性別、學歷、行業人士都有機會經歷。一個及時的支援猶如甘露。自2011年以來,《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持續在社區提供超過二十六萬的精神健康支援,與市民共渡時艱。利民會《即時通》公眾熱線歡迎任何公眾人士來電查詢,工作人員會評估來電者的精神及情緒狀況、提供免費即時情緒支援、及社區資源服務介紹;更鼓勵來電者加入成為會員(費用全免),以獲得持續的跟進和定期關顧。利民會《即時通》熱線服務,由受過精神健康培訓的社工、工作人員、家屬朋輩支援員及義工接聽。
利民會
利民會於1984年在香港成立,為一間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是國際利民會連繫會員機構。國際利民會總部設於英國,乃世界性之連繫網絡。由世界各地共同抱持推動精神健康、社區照顧等目標的非牟利會員機構組成。利民會提供綜合職業復康服務、住宿訓練服務、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家屬支援服務以及專項計劃。(www.richmond.org.hk)
FACEBOOK: 利民會《即時通》精神健康守護同行計劃 Richmond Fellowship of Hong Kong - Justone
(特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