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財筆記】林本利:三大準則 篩選美股
近年港股加入不少盈利欠奉,大而無當的中概股和科技股,抽走市場資金,估計未來港股表現仍然是有波幅無升幅,乏善足陳。有見及此,筆者自2020年3月趁美股暴挫時開始投資美股,在去年10月趁美股由高位下調,下定決心減持港股,增加美股持倉比重,由佔個人股票投資接近10%增至25%。
筆者的策略是,約30%投資美股的資金,用作購買標普500指數基金(VOO)及納指100ETF( 02834)或美股納指100ETF(QQQ),餘下70%資金將購入約10隻個別美股,考考自己眼光,是否能跑贏指數基金。筆者在去年9月至10月初,花了些時間研究個別美股,最後決定運用一個簡單評分方法去篩選美股。
市值及盈利能力獲加分
首先是根據公司市值(以標普500指數計算)去評分,共有31隻股票入圍,去年10月時市值全都超過1,800億美元,市值最高的有30分,最低的0分。一些市值高但不獲揀選的公司,是筆者不熟悉,或者該行業的龍頭股已經入圍,故此不想重複。
第二個評分準則是考慮公司是否屬於道指30隻成份股之一,若屬成份股便可獲加30分,之前31隻股份中合共有18隻入圍。最後一個評分準則是考慮公司的盈利能力,筆者參考一份網上資料,是關於美國25家盈利最高的公司。巴郡(BRK)位居榜首,可獲30分,第二位及第三位分別是蘋果(AAPL)和微軟(MSFT)。31隻股份中,共有22家公司榜上有名,可獲加分。
根據上述三個評分準則,可以計算出31隻股票的總分(見附表)。雖然巴郡不屬於道指成份股,仍有53分,兼且當時股價由高位回調6%,是筆者首選的股份,率先購入B股BRK.B。這31隻股票,除了巴郡外,筆者再篩選多10隻,風險較低,適合退休人士持有的股票,計劃日後趁低吸納。
這10隻股票,除了蘋果和微軟市盈率較高外,其餘的市盈率平均10倍左右,整體股息率相對較高。筆者自去年10月,相繼購入了10隻股票中的8隻,最遺憾是沒有買入兩隻油股,因一直不願意高追,亦沒料到油價因俄烏戰事急升至每桶110美元以上。個人揀選的10隻美股,當中並沒有零售消費股,因市盈率比較高,業績及股價亦較波動,反而覺得購入必需性消費類股ETF(XLP)可以分散風險。
總結自去年10月購入的個別美股,大都是趁股價由高位顯著回落時才買入,故此整體表現大幅跑贏同期標普500指數。另一原因是巴郡佔持倉比重頗高,而同期巴郡在跌市中屢創新高,協助個人美股組合領先大市一大截。
本文節錄至755期Focus《利財筆記》。
撰文 : 林本利
欄名 : 利財筆記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投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全新網站【 imoneymag.com 】
#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 立即訂閱掌握投資創富資訊【 https://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
#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編輯:黃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