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港商開拓內銷 放帳最困難 如何應對?
▲ 《大灣區港商開拓內銷研究報告》發表,反映逾8成受訪廠商已經發展內銷業務,83.1%港商表示進一步擴充內銷業務。(資料圖片)
《大灣區港商開拓內銷研究報告》發表,反映逾8成受訪廠商已經發展內銷業務,其中有83.1%港商表示,有意於未來兩年進一步擴充內銷業務。報告提出4大建議,需要政策應對放帳困難,及善用港商品質優勢制定標準認證。
【香港經濟】香港受疫情及新聞自由因素影響 東亞外派僱員宜居城市排名跌至77位
該問卷由香港工業總會連同渣打銀行進行,以香港工業總會及其轄下珠三角工業協會的會員為對象,在2021年8月至11月期間進行,在104份有效問卷中,有84間在大灣區設廠的受訪企業回覆。反映78.6%的設廠企業同時經營外貿和內銷,有50.7%受訪企業經營自家品牌、並有83.1%經營內銷的企業計劃在兩年內進一步擴充業務。而頭3位的製造行業分別為電腦/電子產品(20.2%)、塑膠(19%)及金屬(15.5%)。在佔整體16.7%回覆未有內銷的廠商中,亦有半數表示會在2年內開展該業務。
61%港企注重研發
有68.8%企業預期,未來2至3年內銷表現有2成或下增幅,而拓展中國內銷的頭3位主要因素為:市場潛力龐大、善用已有商業網絡、企業升級轉型。調查反映港資企業面對內地同行,其自我優勢為產品品質、技術研發及企業管理。因此主要開拓策略傾向產品研發設計(61%)、主攻中高檔市場(42.9%),有41.6%會設立內銷專門團隊。
報告反映經營內銷6年以上的企業,對內銷業務收益達到預期比例較高佔46.7%,顯示早著先機的優勢。內銷6年以下的企業對內銷業務收益達到預期比例僅34.6%。顯示內地市場過去10年有巨大變化,新進入港資製造企業較難站穩腳步或取得優勢。有74%認為未來5年內地競爭愈趨激烈,僅19.5%港企認為可保持優勢。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葉中賢分析,兩地消費口味有差異,可以小規模盡早進入,以內銷專門團隊了解變化改良產品。
建議助港商善用科研
商廠發展內銷業務,提及的挑戰(以5分為最高)包括:環保政策及工商法規嚴苛(3.97分)、勞動力短缺(3.94分)和稅務問題(3.94分),但報告顯示最大挑戰為放帳風險(4.12分),風險會沿供應鏈惡化,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令個別企業的信用風險更受其他企業影響。國內貿易信用保險規模較小,尚未有機制集合內貿風險資訊,令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供不應求。
該報告提出4大建議:信用風險方面,建議相關機構須合作強化內地企業信用體系及信用資料共享機制,以推出合適信保產品、提升承保能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務彈性,改善融資、匯款、資金流動管理、收帳等服務,例如:在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框架下,為港資中小企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放寬和金融配套,開設跨境資金池試點。
針對環保減排,政府可協助港商善用香港科研提升效能達標,並研究大灣區內推行能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綠色金融標準,促進企業透過綠色融資研發綠色產品或為生產過程低碳轉型。最後在港商自豪的品質層面,特區政府應協助業界參與制定大灣區內通用的產品標準和認證,協助港商藉標準優勢提升內銷巿場的競爭力。
【中小企營商】生產力局推半價優惠措施 適用於所有最新研發及顧問項目
記者:王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