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商機】卡夫亨氏攻人造肉市場 Beyond Meat面對競爭現虧損
▲ 美國食品商卡夫亨氏(Kraft Heinz)宣佈與初創公司達成合作,加入人造肉食品市場。(法新社圖片)
人造肉市場持續受到關注,近日美國食品商卡夫亨氏(Kraft Heinz)宣佈與初創公司達成合作,合組新公司專門生產雞蛋、牛奶和肉類的植物替代品。未來或會出現使用人造肉的美式熱狗腸產品。
【外資撤港】港拒「與病毒共存」觸外資撤港危機 去年駐港外資僅增0.27%
美國食品企業卡夫亨氏近年積極轉型,於約1年半前宣佈其知名品牌「Oscar Mayer」的重整規劃,其中包括更新包裝、簡化成分清單和焦點於美國標誌性品牌作營銷。該公司近日與智利初創公司 TheNotCompany 合資新公司「The Kraft Heinz Not Company」,生產雞蛋、牛奶和肉類的植物替代品,結合卡夫亨氏的品牌規模優勢與TheNotCompany 的人造肉技術方案。卡夫亨氏的美國總裁Carlos Abrams-Rivera表示,消費者將可以考慮傳統Oscar Mayer熱狗或人造肉熱狗。
Abrams-Rivera續稱今次的合資計劃可為人造肉市場帶來更多選擇,肉類替代品模擬動物肉食的味道與口感, Beyond Meat及 Impossible Foods等企業的同類產品仍然比一般雞肉及牛肉要貴。他引用數據指目前約有三分一美國人會進行彈性飲食,括減少攝取肉類,改選植物性食物,在日常飲食中增加肉類替代品。
人造肉市場競爭趨激烈
除了卡夫亨氏,百事公司(PepsiCo)亦與Beyond Meat合資,研發植物性零食及飲品, 泰森食品(Tyson Foods)亦有發展其人造肉產品線。Beyond Meat於今年1月與KFC合作,推出全新人造肉炸雞產品,並在2月擴大與麥當勞合作的植物漢堡測試。可見人造肉市場競爭趨向激烈。
不過Beyond Meat近日公布最新營收,似乎未如市場投資者預期,該公司在21年四季度虧損超出外界預期,報告指第四季度淨虧損 8037 萬美元(約港幣6億2749萬元),高於前年同期的 2508 萬美元(約港幣1億9581萬元)。原因是公司把生產重心從零售轉移至大型快餐類產品有額外支出,管理層稱成本增加來自公司依靠合作生產設施而非自設工場,並因此增加運輸物流費用。另一方面亦受到需求轉趨疲軟、市場份額變化等影響,難以持續自2020年以來的高速增長。
【財政預算案】百分百擔保企業貸款加額存隱憂? 邱騰華:業界有強勁需求
責任編輯:王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