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阿里巴巴「雙11」GMV增長大幅放慢至8% 官媒:過往平台套路多食相難看

股市 19:05 2021/11/12

分享:

分享:

【雙11】阿里巴巴「雙11」GMV創新高達5403億人幣 監管風暴下首個雙11增長大減

內地網購旺季「雙11」告一段落,面對監管壓力,阿里巴巴 (09988) (美:BABA)變得低調,市場密切注視「二選一」取消後,首個雙11的銷售數據。阿里巴巴宣布,為期11天的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共錄得商品成交額(GMV)5,40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的4982億元高約8.45%,但按年增幅急放慢。

阿里巴巴公布GMV數字後,帶動美股表現,美股收升2.4%,報167.85美元,盤後美股價格繼揚。

不過,阿里巴巴港股表現遜色,高開不足1%後,午後一度倒跌逾1%,收市跌0.5%,收報162.4元,成交額39億元。

圖看歷年阿里巴巴「雙11」GMV表現

點擊圖片放大
+11
+10

中金分析師白洋等在報告中指出,阿里巴巴雙11期間商品交易總額5,403億元,同比成長8.45%,去年同期同口徑增速為26%。另外,花旗報告指出,阿里巴巴交易額增速遜預期,該行原先估增長10%至15%。不過因更激烈的競爭、宏觀經濟疲軟等也不感意外。

官媒人民網也在雙11後發表評論,形容今年雙11各平台數據「非常謹慎」,不再把成交額奉為圭臬,並指過去雙11期間,平台「套路多食相難看」。

該評論指,「雙11」歷年成交額不斷創新高,反而走向高處不勝寒的窘境,超高增長神話的背後充斥著很多亂象,包括聲稱預售期優惠力度最大,實際預售價卻高於直接購買,狠批做法把消費者「當猴耍」,評論:

套路,都是套路!如今理性消費、品質消費漸成主流。消費升級的同時,「雙十一」更應該把真誠奉獻給消費者。

京東雙11累計下單金額再創新高達3491億人幣 按年升28.6%【下一頁】

楊光:今年雙11錄得穩健及具質量的增長

阿里巴巴表示,78個去年雙11成交額千萬元的品牌,今年雙11成交額突破了1億元大關。此外,698個品牌的成交額實現從去年雙11的百萬級跨越到今年雙 11千萬級別。超過 45%的消費者為 90後及 00後,其中參與雙11的00後消費者人數按年增加 25%。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天貓事業群副總裁楊光表示,今年雙11錄得穩健及具質量的增長,折射出中國消費活力,作為平台,借助雙11的力量履行社會責任,體現我們建設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承諾。

阿里巴巴:382個品牌雙11成交額破億元

阿里巴巴公布,截至本月一日至十一日凌晨零時45分,旗下「天貓雙11」有382個品牌的成交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華為、鴻星爾克等中國品牌,以及蘋果、歐萊雅等國際品牌。老字號品牌如百雀羚、回力,以及新品牌如蕉內、添可,成交額亦有過億元人民幣。

另外,411個去年成交額過百萬元人民幣的中小品牌,今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人民幣;40個去年雙11成交額千萬人民幣的品牌,在今年雙11成交額突破1億元人民幣。

分析:阿里巴巴淡化GMV增長

雖然今年雙11內地消費者購買力旺盛依然,但阿里巴巴明顯轉低調。雙11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阿里巴巴宣布其驚人的最終銷售額(GMV)。過去,雙11的GMV總是以倍數計高速增長。然而,阿里巴巴首席市場官董本洪此前已指,今年天貓雙11已由商品交易額(GMV)增長轉移至可持續發展增長,未有給予今年GMV指引。

「二選一」取消

今年亦是「二選一」取消後首個雙十一。內地媒體指出,電商巨頭之間的火藥味明顯淡了很多,但由明爭改為暗鬥。報道引述一間食品品牌創辦人指出,今年「二選一」情況明顯有所好轉,第三方旗艦店可以實現開店自由。平台方面的態度也變得更加積極,平台「小二」主動給商家推活動、推資源、推功能。「小二」代表著平台官方的身份,對店舖產品的展出、運營都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報道指出,過去平台方的「小二」大多扮演強勢角色,但如今「小二」態度有所改變,轉向升級為服務的角色,為商家提供更多的幫助,例如在某些類目,如果商家在平台上做獨家的話,平台也會提供優惠。有別於以往規定商家只能「二選一」,平台開始更多通過優惠政策讓商家主動選擇側重一個平台,以爭奪更多優質商家,保持平台的獨特性和競爭力。

《ET開市直擊》唐牛與你談股論市:按此: 騰訊績差股價危? 「雙11」要睇啲乜 

相關文章:

【監管風暴】「雙11」市監總局籲理性消費 禁「先提價後打折」促銷、阿里低開逾2%

【雙11】浙江召開行政指導會:就雙11要求平台企業「五加強、十不得」

【雙11】京東雙11開鑼四4小時累計售出逾1.9億件商品 蘋果產品4小時成交增2倍

看文章 ・ 賺取 ET Points

hket會員只要做齊報價專區任務並儲夠積分,就可以兌換高達$3000優惠券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